施与受关系的平衡

施与受的平衡是需要学习的, 有些人宁可封闭自己,不接受任何的协助, 其实是自己的情感世界在被施予的过程中受伤了, 多做多错、少做少错、最终不做不错。
撰文 / 陈登福老师
正向生命教育中心总企划

人是在施与受的关系中流动,只施不受,或者只受不施,和谐的关系还是无法建立起来。

人自来到世上,就得接受一切既定的安排。在没有选择的前提下,呱呱来到了一个家庭,在完全没有能力的状态下,只能接受所有的给予。幸福与否、健康与否、完整与否…….都会是一生成长的一部分。

当我们看到幼小的生命时,正常人天性的怜悯,不加思索的心甘情愿,只会尽全力付出,不会去想会得到任何的回报。我们相信亲子间的爱是无私的,是天地间最单纯的付出,真爱是不应有任何回报的念头。

【生命教育】施与受关系的平衡
圖片來源:網絡

我们往往都在这不假思索的假设中,不断付出我们「自认」最纯真的爱,忽略了更深层被蒙蔽的所在。在施与受的过程中,人真的无所求?我们对孩子的成长不会有自己的“图案”吗?我们接受得了孩子跟别人家孩子不一样的特质吗?还是在不自觉的在我们付出的过程中,早已悄悄把对孩子回报的种籽种在我们的心田里?

在长大的过程中,如果发现孩子的“与众不同”,给父母家庭增添了许多别人家父母没有的发生,我们会有何反应?若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能够随着日子的变化,懂得用天真活泼的方式回应父母,父母的喜悦自然有加。家里的几个孩子,他们不同的“表现”方式,等於用了不同的回报方式来面对父母,孩子得到父母的爱会是均等吗?

我们都是在施与受的关系中长大,所以期待得到回报是很正常的,施与受是双方关系满意的基础。

正如人与人互动的过程中,我们都会以为我们无所求,其实无所求也是一种另类形式的期待回报,只是我们担心受伤或难受,尽可“说服”自己不敢有显性回报的期许。

当施与受能够来到平衡时,人与人之间才能经历最深层的满足。

我还记得小时候,我时常听到的一句福建俗语:做人有来有去,彼此才有趣味!健康的人我关系,在施与受的过程中,有许多是值得双方共同来体验,如何让双方的人格特质会更成熟。

我们都是“没有选择”的施予与接受中长大,长大后既定的某些个性已经形成。不同的成长环境令到一个人对於施与受的程度不一样,回应外来关系所带来的平衡感自然也不同。但人际关系的和谐,却往往是里外相互或相对吸引的选择。我会欣赏对方,只因对方有的刚好是我们没有的,尤其是在两性关系的选择上,更是形成了「因为误解而在一起,因为了解而最终分开」。

【生命教育】施与受关系的平衡
图片来源:网络

日前就有这么一个发生,原本与我约好碰面的同修,临时见面前来电请我延后时间一个小时。见到面时,他再三向我道歉迟到的事故,只因为两天前被他帮助过的一位朋友,非要带着谢礼过来见他。他说这位朋友向来不欠别人,被人施予的帮忙,他一定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回报,否则他会辛苦得无法安好,心中七上八下的!

他的原则,做人要清清白白,不可占他人的便宜,亏欠的压力使他感到不舒服。我进一步多问,您是在哪一方面给予帮忙呢?「只是一个小忙,我代他向孩子表达父母的心意,是父母说了孩子会反弹的想法,希望孩子能选择在国内求学,因为疫情肆虐不放心孩子到国外求学。」

真正的情况,是因为亲子间的关系并不和谐,孩子渴望到国外深造,期许换得另一种更大的自由空间。

施与受的平衡是需要学习的,有些人宁可封闭自己,不接受任何的协助,其实是自己的情感世界在「施与受」的过程中受伤了,自觉「多做多错、少做少错、最终不做不错」。

自我设限的生活模式,与人的相处多是处於Hi & Bye,我们是活在不断允许自己害怕与恐惧的施与受的循环里,不经意的受伤会是自己的限制,远离了自由与快乐!

Our Cookies Policy Notice

Welcome to our website! We use cookies on our website to improve your experience. By using our website, you agree to our use of 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