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读完就忘了?没做 4 件事,一年读 365 本书也没用
为什么你该写读书笔记?
这些年来,我发现那些真正受益於阅读的人,都有一套系统论去读书,这些读书方法都是慢慢养成的,逐渐转化为自己习惯的一部分。
长河实业董事长高鸿鹏老师曾经讲过有关读书方面的观点,我对他的一些观点特别赞同。他讲道,很多人看书都是囫囵吞枣,看一本丢一本,你问他这一本书的思路是什麽,他说不知道;你问他这一本书有哪些章节,他说记不得;甚至你问他有没有记住哪一句话,他都说不上来。
这样的读书就是白读,不论一年读一本还是 365 本都没有区别,因为他没有将任何资讯内化成自己的知识。而借助读书笔记,你可以更好地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知识。
读书笔记该有的 4 大重点
1. 金句
我的读书笔记中,有 4 大重点。第一大重点是金句。
不论是好书还是烂书,都将它一些特别好的话摘抄下来。写金句,不仅要把句子写下来,还需要把那些特别重要的部分摘录下来。在读书时一定要习惯於做摘录,比如摘自於哪一本书,哪一段,同时把日期写下来。需留出比较大的空格,有的时候,你摘录的不是部分,而是全篇。
我和海航集团董事局主席陈峰老师交流时,他无意中透露一个习惯,他一般白天不拿笔记本,仅拿一本书,用铅笔把阅读的内容画下来。晚上他喜欢在写毛笔字的小本子上,将一些他摘抄下来的话全都写下来。也就是说,白天看晚上写,天天如此。这是陈峰老师坚持很多年的习惯,他创办海航,并把它打造成世界五百强公司,与读书有多少关系,我想道理自在其中。
因此,读书一定要读出金句。如果你还能背诵它并烂熟於心,争取让它成为你自己的一部分,在关键时刻还能讲出来,在实践中把这个道理用出来,一旦这个标准达到的话,你就成长了,至少这本书你的投资就收回来了。
2. 目录
关於是否读懂了一本书,我有一个最基本的考察办法,那就是你至少能够复写一本书的大纲,也就是目录。读过一本书,你能默写出一本书的目录,那就是掌握了这本书的逻辑架构。
什麽是一本书的基础逻辑?就是大纲,或者叫目录。作者的写作逻辑是一定会展现在书籍目录上的,因此能写下目录,就说明你掌握了整本书的思考逻辑,可以跟上作者的步伐,真正站在作者的角度上看待问题。如果你想训练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最好的方式是读一本书,默写这本书的目录,然後再与这本书的目录对比。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读书标准,你需要知道这个目录怎麽去写,如果你现在还不行的话,可以把目录抄一遍,以後慢慢默写。比如别人问你有没有读过《创业维艰》这本去年的畅销书。你可以复述里面的基本逻辑是什麽,有几大部分,你需要这种方法来提炼知识。而不是说我读过,仅仅是记得一些句子还不够,逻辑框架很重要。
3. 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结合了前面的目录和金句,自由度更高,是对全书综合逻辑进行归纳总
结。日後翻看思维导图时,不仅能了解全书的思维框架,还能知道画思维导图的人关注的重点,以及细节内容。
不过,思维导图的内容不必完全按照书本的章节设置,读书笔记最前面是范例,
其中的思维导图中,主要分支与小分支的关系,并不是简单地照搬原文,而是融入了作者自己的思考,根据个人实际理解情况对内容进行拆分丶重组,找到适合自己的章节重点,然後制作出一篇有个人特色的思维导图。也就是说,目录是作者希望表达的逻辑内容,思维导图则是读者对作者逻辑架构的思考与叠加。
此外,有时你会遇到书中的内容读不懂,在某一章节出现卡关的情况,这时思维导图也是一个好帮手。你可以在思维导图中画出你正在阅读的章节的重点内容,即使你可能并不完全理解这个内容,或者你不知道这个内容和全书的关系是什麽。没关系,记录下来然後继续前进,读书一气呵成很重要。
在全书阅读完毕後,合并思维导图中内容的同类项丶重构逻辑,准确地了解这本书的全域,而不是卡在某一章节中动弹不得,然後放弃阅读。
4. 反思
读书不能没有反思,每一本书阅读结束时,都要填写读书笔记中的几个问题:
通过这本书我学到了什么?
对全书的精华知识做一个分类总结,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如果有人想了解这一方面的知识,你可以据此推荐给他。
哪些知识是你过去从来没有听说过的?
如果这一栏的内容你能写出来很多的话,那我建议你一定记得复习这本书,一方面它帮助你开阔视野丶清扫盲区,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新的知识容易被忘记,你需要不时地回头复习。
这本书对你的帮助是什么?
也许这本书说明你认识了一个新的领域,也许这本书帮助你打开了心结,也可能这本书对你没什麽用处,帮助你补充了筛选书的标准。一本书或好或坏,一定对你有帮助。即使你的时间非常有限,也要记得经常翻看这些内容。
能将这些问题回答出来,才算是完成了对一本书的有效阅读。通过读书笔记的引导和使用,可以高效阅读。读书是学习体系中输入体系重要的一环,不仅让每一本书停留在眼中,更要记录到脑海里,成为你自我体系的一部分,那麽你一定会因此而飞速成长。
(本文整理丶摘录自《人生效率手册》,平安文化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