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到你当父母,如何拿捏「刚刚好」的管教?

管教孩子,多少是太多,多少是太少,多少是刚刚好?在尊重与期待之间,又该如何拿捏?

做为家长,你曾经因为过度压迫孩子丶或者太少督促孩子而後悔吗?或者,回想你的童年时期,你觉得爸爸妈妈过度压迫你,或太少管教你吗?

美国国家广播电台(NPR)「如何养育一个『人』系列」(#Howtoraiseahuman)本月向听众们邀稿,收到许多回响。从这些自我剖析,看得出来,这一辈的家长教养方式深受上一代影响:如果上一代对於孩子课业逼得过紧,有切肤之痛的子女当了家长後,则会采取较开明的教养方式。这些回应给与身为家长的你我许多省思:

不问孩子志向只求功名的父母

「跟许多在印度长大的女孩家长一样,我父母期望我成为医生。中学时,我承认我不喜欢生物,我讨厌当医生,我不想动手术。他们回答:不想当医生?那就当工程师!就是这样!」一名女性回忆,自己父母从不考虑她也许有其他的兴趣,「现在我支持我女儿成为任何她想成为的角色,不论那是什麽,」她表示。

这样的思维,出现在华裔父母身上,更多了重男轻女思维。一名听众投书:「我是美籍华裔第二代,我有3个弟弟妹妹。我父母不会帮我看功课,因为我是女生。另一方面,他们对弟弟很严格,因为他是家中的第一个男孩,有责任把书读好。」她提到,自己的弟弟压力很大,虽然喜欢木工,但是爸妈不支持。「我真希望父母能看见弟弟的长处。现在我有两个孩子,我尽量去发掘他们的优点,」她说。

对孩子心理匮乏无所察觉的父母

一位匿名听众回溯自己小时候,喜欢阅读和写作,3年级时就被分到资优班。但是他很快就发现自己的数学跟不上资优班其他孩子。虽然父母本身也是老师,但他们对此状态并不了解,只会说:「怎麽会这样呢?你那麽聪明!」他被扔在资优班里继续靠自己挣扎。直到高中,他得了考试焦虑症,上了大学看到数字还会害怕。「我只希望曾经有个人给我机会,给我帮助,家教或者什麽都好,而不是被扔在资优班靠自己挣扎,」他写道。他最近捐款一个免费的数学学习计划,希望帮助和他类似处境的人。

另外一名听众表示,自己是个学业优秀的学生:「成绩平均积点4.0(美国学制中的全科满分),课外活动表现优异,得到大学全额奖学金,」他的亲身经验令人心疼:「我在不为人知的地方挣扎:我的社交技能很差,8年级以後就没有朋友。但妈妈叫我不要分心交朋友,只要专心把科展做好,科展得奖就能保证我申请到好大学。」

这名听众坦承,虽然至今自己仍不擅与人相处,而且对於花时间游戏丶看电视感到罪恶,但幸运的是,他对自己的匮乏有所觉察:「现在我有一个儿子,我刻意为他挑选一家没有作业的私立学校。我希望他能享受人生,休闲娱乐没有什麽不对。」

转捩点在自己

要能扭转这类负面影响,避免复制或遗传,转捩点在於父母亲自己的觉察。一名回应者因为自己是资优生,无法理解儿子为什麽总是学不会:「我差点毁了我的儿子⋯⋯我用码表计时,逼迫他连续练解题,长达好几个小时。结果他5年级时,数学考试不及格,我整个人都崩溃了,」让她发现自己犯下严重错误的,是孩子严重忧郁,逢人就说自己很笨,「我终於明白我才是问题的所在。我向儿子认错,并对我女儿(我儿子的妹妹)改用鼓励的策略。我再也不向他们施压。几年後他们都顺利上了大学。我很欣慰。」

「亲子之间的关系和压力,就像钟摆一样,」一位母亲形容。她和先生来自於印度,成长过程中没有感受到父母太多的课业压力,原因是,他们的父母亲曾经受到祖父母的高压管理,亲子关系甚至已濒临破裂。「因此我现在对於孩子的课业,会多一点要求,比我父母亲当年对我更多一点,」她说。孩子因此抱怨妈妈管太多,她明白,孩子对自己的下一代,应该会采取比较宽容的教养态度。

每个人都曾有当子女的经验,轮到你当爸妈时,什麽才是最好对待子女的方式?亲子关系和教养,没有标准答案,只有自己心中的那个天秤才明白。

转载自:亲子天下
>>>>>

正向人的三大根基

携手共创健康和乐地球村 | ESG & 生命教育
携手共创健康和乐地球村 | ESG & 生命教育
科技赋能绿色未来 | AIoT & 生命教育融合 助力企业永续发展
科技赋能绿色未来 | AIoT & 生命教育融合 助力企业永续发展
正向学助力企业永续 | ESG × AIoT 转型升级 | 未来企业新模式
正向学助力企业永续 | ESG × AIoT 转型升级 | 未来企业新模式

Our Cookies Policy Notice

Welcome to our website! We use cookies on our website to improve your experience. By using our website, you agree to our use of 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