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 / 杨玮菱
正向人商学苑苑长
2022年,正当大家都以为2年疫情之后,会开始迎来新常态的好生活,可以恢复疫情前的日子。但是,现实却不是这样。毫无预警之下,俄乌战争开打了、多国疫情反反复复,专家学者大概也只能给出片面的警告,却也没有办法给出接下来确切的状态。
这段时间下来,每每一打开新闻网,几乎都是俄乌战争的消息、全球供应链的难题、世界上一些穷苦国家面临粮食、能源及金融的危机,并且引发全球经济面临崩溃。
联合国 秘书长古特雷斯 (Guterres)在联合国大会上曾发言,目前全球17亿人暴露在粮食、能源和金融系统的破坏之下,而这些破坏正导致全球贫困及饥饿问题迅速恶化。

环境、人类福祉与经济成长直接的关联性是什么?
当全球化让经济发展迅速,为了以最大幅度实现全球化的效益,地球生态系统与人类福祉直接的联系变得复杂。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历史性联合国环境会议,那个时候开始,人们就不断重新思考地球、人类福祉与经济成长之间密不可分的关联性。
2015年,各国领导、政府首脑和高级别的代表,聚集在纽约的联合国总部,制定了17条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当中包括决心阻止地球退化,用可持续性的方式消费和生产、管理地球资源、对气候课题上采取行动,让后世的人可以有足够的资源继续生存。
但是,从1972年至今,50年后的今天,不仅仅是全球粮食、能源、金融导致的经济通膨问题,地球还面临着严峻的大环境问题。

除了肆虐近3年的新冠病毒,疫情继续反反复复。今年欧美多国陆续出现猴痘症患者,世界也面对着日益严峻的气候问题,卷土重来的森林大火、有的地方面对水灾、有的地方热浪来袭,世界各国面对环境污染及废弃物的挑战,同时科学家也发现生物多样性逐渐丧失等等,都给世人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此外,全球通膨率节节上升,美国通膨率在5月份更是高达8.6%,是40%以来的新高。近日斯里兰卡更是因为国内的经济危机,导致燃料和食物短缺,民众生活大受影响而纷纷逃离到其他国家。全球原产品价格高升不降,马来西亚将面对持续走高的通膨,国行预测总通膨率在7月迈向高峰的3.6%年增长,过后才会逐步走低。
2022年,全球人类迫切要反思过去半个世纪以来的全球环保行动,还有经济成长与人类福祉 到底要如何找到平衡优先权,并且展望未来要如何改善、变好。

我们要开始集体注入怎样的思维,帮助这个世界改善?
比尔·盖茨在他的新书《如何避免下一场大流行病:比尔·盖茨解析疫后新未来,传染病预防、强化公卫、科技创新的契机》(How to Prevent the Next Pandemic) 也提到,这些发生,是人类社会遭到极大破坏的时期,也是激发巨大改变让我们的未来变得更好的时期。
著名经济人类学家杰森·希克尔 (Jason Hickel)在其著作《少即是多》(Less is More) 就从历史、经济学、科学、人类学、哲学、生态学,提出了我们要如何做出改变,帮助这个世界可以美好。追根究底,我们现在所面对的处境就是过去几个世纪在支配整个地球的经济制度: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下不断追求成长,各国都以国家生产总值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为衡量标准。慢慢地,这个世界不是为了任何特定目的而成长,而不知不觉中变成了为了成长而成长。当国家、每个产业、每个企业、每个部门全部的经济体陷入了为成长而成长时,我们就开始掉入了这个无限循环里,没有终点,而全球开始进入失衡的状态里。
想象世界末日比想象资本主义死亡来得容易
詹明信 (Fredric Jameson),美国左翼批评家

弃成长 (Degrowth)才能窥见未来
随着GDP成长与生态系统崩溃息息相关的证据越来越多,世界各地的学者、经济学家、科学家们开始改变态度。联合国带领世界思考的持续性发展目标,近年来更是落力推动。
2019年,来自一百五十多国家、超过一万一千名科学家,共同发表了一篇文章呼吁世界各国政府要开始从追逐GDP成长和财富,转移到维持生态系统和增进人民福祉。因为全球大流行的爆发、生态环境不断给出的警训,加速让这个呼吁俨然形成了显著的新共识。
杰森·希克尔所提出的弃成长,是有计划地减少能源和资源的过度使用,以安全、公正和公平的方式,把经济带回到与生命世界平衡的状态。弃成长不是缩小GDP,而是减缓非必要的开采和生产,但是会引起经济衰退,所以要转变到不同类型的经济制度,一个打从一开始就不需要成长的经济体。
我们需要从债务制度到金融系统,将人民、企业、政府,甚至让创新从成长的义务 (Growth Imperative) 解放出来,使我们可以聚焦在更高的目标。
新概念的推出可以让世人看事情都不一样,整个世界也为此会有显著的改变。当我们愿意改变原有的思维,去看待这件事,但是人类的未来就可以变得不一样。

【我们】比【我】更重要
而现今,面对全球性生存危机,当全人类齐心,其实是可以做到看似不可能的事。
当我们可以换个视野重新思考及看待环境、人类福祉与经济成长的直接关联性,一起用正确的意识、正确的方向,并且提出有建设性的方法,就可以重新校准及挽救崩坏的环境,前提是,每个人都要能够有“【我们】比【我】更重要”的思维,因为别人好了,自己才能够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