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 / 陈登福老师
正向生命教育中心总企划
痛了自然就会放手,不放手表示还不够痛!人们的觉性,是帮助我们及早反应做出正确选择,还是让自己一拖再拖,到了无法再承受时才来被迫放手,不得不重新选择?
人的劣根性,不见棺材不落泪,是择善固执还是择恶坚持,其中选择的内在理由,唯是当事者才能做出决定?人生到了结业时刻,死亡都会有一个正当的理由把生命带走。
在《讲义杂志》读到,台湾前监察院长王建煊说:【时间不一定会成就一个伟人,但一定会造就出一个老人,一个死人!】面对终老离开的因缘,不全然控制在我们的手上。但是在生活里各种面向的课题,我们若是一样选择无意识的忍耐与搁置,让事情越演越烈,或是选择鸵鸟式的处理法,会否付出更大的代价呢?

老天对於人类的疼惜远胜过一切,生活中每天都会有大大小小的发生,令到生命跟日子有所学习,提振人们的自觉能力。只是好多的发生看似微不足道,小得几乎引起不了人们的关注与察觉,自然没有多大的反应!
看似芝麻绿豆小事,但星星之火却可以燎原。人性的自以为是如果使到我们的觉性不小心睡觉了,取而代之的自视过高,会否让自己非等到“大事”出现时才会有感觉?
有感觉是好的,哪怕这感觉是强烈还是微弱。对应自己内在理想的自己,跟眼前当下的状态,我看见自己的自我与真我的差异吗?作为有智慧的领导人,要避免无意识的刺伤人,反要有高意识的刺痛自己觉得有能力被帮助的人。
对外是如此态度,对内对己更要严格,反思觉察自己生命状态中的差异。生活是有迹象不断透过发生,让自己及早看见潜在差异的自己,可以如何学习与修炼,自己跟自己的关系才会更加的和合?
我是谁?我是怎样的一个人?我期待自己要多在哪方面自我激励进而自我的成长?要成长却没有对自己设定成长的自我要求,怎么会有专注力来划动自己的觉知以意识到自己的改变?

人性的外在与内在,好多时候是对立状态的,只有当事者才会真正的明瞭自己的生命状态,真正对自己无时不在翻腾的成长情绪有所感受。关键在於是否有意识到自己身为当家主人的角色,我知我感所以我痛,因为有痛才会唤醒自己下来的调整,让自己也在过程中对自我的成长多了一分享受的历程。
同理心式的感同身受,如果换作我是对方,我会如何反应?人的互动,彼此若是懂得多以对方为主体。在相处中,对方状态的好坏,某种程度上跟我的状态有关系,特别是我对待对方的态度是否是对等的关系,不是对立的对撞。
从别人的需要上看见自己的不足,再由自己的不足形成自我的要求与成长,每天每刻都在自我觉察与观照中。人们最大的痛不在于一直透过学习补给更多的知道,而是了然于心的知道是否能化为【严以律己】的觉察力?
自己为自己所觉察的痛,让自己及早放手调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基本生活态度!对方好、群人好,我才能真好。我的好、我的痛,是我生机勃勃的生命力,人生怎么可能不成长,不会因此更“痛快”的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