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容易和人吵架?「身心容纳之窗」概念为你解答

如果在疫情期间,你很容易和身边的人吵架丶对孩子生气丶内心更浮躁易怒,这些都非常正常,而且你一点都不孤单。这场疫情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型态产生许多改变,是我们从未经历过的。

疫情期间容易和人吵架?「身心容纳之窗」概念为你解答

作者:留佩萱 谘商心理师

前阵子在网路上读到一篇文章写着:「过去这一个礼拜,我认识的许多伴侣都说,他们在去完超市买菜後都会吵架。我觉得非常的合理呀,超市现在变成了很可怕的地方,而大家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其实很恐惧,於是这些恐惧就转成愤怒,倾倒给对方。」

如果在疫情期间,你很容易和身边的人吵架丶对孩子生气丶内心更浮躁易怒,这些都非常正常,而且你一点都不孤单。这场疫情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型态产生许多改变,是我们从未经历过的。

从今年三月以来,疫情带来的封城与居家令,让许多人失去与人实际接触的机会丶失去习惯的生活形态和社交活动。世界各国的人们渡过了好几个月的「居家令」生活──线上工作与上学,和伴侣丶孩子丶家人丶父母亲或公婆每天二十四小时在同一个空间相处。疫情严重的国家像美国,这样的生活型态已经超过半年,还仍然在持续中。

除此之外,疫情带来许多压力源,若伴侣或家人有人失业丶或是工作型态更暴露在病毒下,都会带来许多心理压力丶或金钱财务压力。大家都被关在家时要如何分配空间丶分配家事或照料孩子,这些都可能造成关系中的纷争和冲突。这段期间,不管是台湾或是美国,我听到各式各样的关系议题:

「居家隔离期间我和先生很常吵架,我们都在家工作,他却什麽家事都不做,也不顾孩子,好像都认为一切都应该是由我来做!」

「我的伴侣从疫情开始後就完全不出门,也会阻止或责骂出门的家人。」

「办公室的同事咳嗽时都不戴口罩,每次听到有人打喷嚏丶咳嗽的声音,都会让我很紧张。」

「我有一位很好的朋友,以前只要想谈心事就会打电会给她,但疫情开始後,她因为居家令每天都在家里顾小孩,很少有个人时间,我们也很难像以前那样谈话,我觉得我好像突然失去了支柱。」

人类是群居动物,我们都需要与人连结,但疫情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型态,人不再是安心的来源,而是病毒的传染源。

疫情期间容易和人吵架?「身心容纳之窗」概念为你解答
图:网络

我们都脱离了身心容纳之窗

最近和一位在美国念书的朋友视讯,我们聊着这场疫情实在是让我们的大脑太困惑了:「外面景色看起来好像世界一切正常,从社群网站上看起来大家的生活就和疫情前一模一样,看台湾的新闻也好像生活一切正常,但是我们的生活却完全不正常,这实在是太诡异了!」

前几个月,我处在大脑「理性上」知道现在有疫情丶生活很不一样了,但这个「知道」并没有真正进入我的心里,直到近期,觉得自己卡住丶觉得耗竭丶提不起劲来做事情丶无法像以前一样有效率,我才真正了解到:「对,疫情真的带来很大的影响呀。」这样前所未有的世界大流行带来许多改变丶未知与焦虑,会影响到我们的状态丶精神丶专注力丶内心能够处理情绪和事情的空间。

美国精神科医师丹尼尔·席格(Dan Siegel)提出了「身心容纳之窗」(Window of Tolerance)这个词汇,他解释,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身心容纳之窗,当我们处在窗内时,能够调节自己的情绪和状态。当出现危险时,我们就可能冲出身心容纳之窗,进到「战或逃」状态,这时候你感受到心跳加速丶血压升高丶好像火山要爆发了。有时候威胁太剧烈,你就会掉进「关闭丶冻结」状态,这时候你可能会觉得全身无力丶瘫痪丶或是冻结住了。

不管是「战或逃」或者是「关闭丶冻结」状态,这都是神经系统为了帮助我们存活所做的生存机制。而侦测周遭是否有威胁的是来自你的「神经觉」(Neuroception),这是潜意识的丶不是大脑在思考後作决定的。

这场新冠状病毒疫情最吊诡的地方,就是我们「看不见」病毒,一般灾难或危险发生时,我们看得见灾难带来的残害或是看得见危险源,但是现在危险可能就在身边,但我们却无法看见。而且每天看出窗外,还会觉得世界似乎一切都正常丶没有任何的改变。

虽然大脑理性上感觉世界好像一切正常,但你的「神经觉」并不这麽认为。这场疫情让「有人的地方」变得不再安全了,而是成为病毒传播的战场──不管是搭捷运丶坐公车丶走在路上丶去超市丶看到有人不戴口罩丶听到有人在咳嗽打喷嚏…,这些对你的神经系统来说,都是威胁,你可能冲入「战或逃」状态,或是掉入「关闭丶冻结」状态。

可是,我们的大脑不知道身体进入这样的状态,让我们更可能把这些情绪转成和身边的人的互动,於是,当伴侣忘了洗碗丶当孩子不断嚷嚷着要你陪他玩丶当妈妈跟你抱怨一两句话,处在「战或逃」状态的你就可能提高音量丶吼骂丶说出伤人的话语,处在「关闭丶冻结」状态的你就可能整个人关闭丶冷战不讲话。

我们需要觉察到自己的身体状态是否脱窗了,以及,了解到疫情所带来的压力和焦虑,让我们每个人现在有较狭窄的身心容纳之窗,更容易因为生活上的小事,冲到「战或逃」状态,或是掉入「关闭/冻结」状态,让你和伴侣和家人发生争执。

在压力中,容纳差异,保有连结

世界着名的婚姻与家庭治疗师艾丝特・佩莱尔 (Esther Perel)在几场和疫情有关的讲座中提到:现在我们要做的,是要建立一个空间,容纳差异。

我们每个人之间都会有差异,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而在压力下,我们每个人都会变得更极端丶让彼此之间的差异更剧烈。

譬如有些人在压力下需要更多规则,有些人在压力下需要抛弃规则,这都没有对错,就是每个人处理压力的方式不同。 但是当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些差异时,就可能会产生冲突。

譬如居家隔离时,你认为应该要更严格限制孩子使用平板的时间,但伴侣觉得现在可以宽松一点没关系。或者同住的家人认为和朋友聚会没关系,但你认为现在应该要严守社交距离丶不应该见面。又或者,你认为疫情下应该要对生活更充满感激,而你的伴侣每天抱怨丶十分焦虑。这些差异,都可能造成关系间许多纷争。

艾丝特・佩莱尔在许多讲座中都谈到,我们要练习抱持着「两者都是」(Both/And)的眼光,而非「两者择一」(Either/Or)。我们的大脑很喜欢将事情简化,所以喜欢用二择一的方式解读事情。但是这种「两者择一」的角度,就会让彼此间开始对立:「只有我在乎孩子的健康,伴侣根本不在乎平板对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丶「只有我在乎防疫和安全,家人根本不在乎丶还想出去聚会」。当我们这样做分化,另一方就变成了敌人,於是,彼此间的谈话就不是沟通,而是战争丶攻击与防卫。

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你们两个都在乎孩子的健康丶都在乎防疫和安全,只是你们在不同观点上有差异。我们可以练习建立一个空间,抱着「两者都是」(Both/And)的眼光,同时容纳这些不同与差异,让这些不同的情绪丶观点可以同时存在。当两个对立分化的人,可以走到中间,真正倾听彼此的观点,沟通才能开始。

当然,容纳差异不代表你一定要同意或照做,我们也要帮助自己建立界线──知道哪些是自己的情绪丶哪些是别人的情绪?我们要对自己的情绪负责,而对於别人的情绪,我们可以提供陪伴丶给予资源丶或试着发挥影响力。但是我们拥有无法为另一个人负责丶或强迫另一个人做改变,不管那个人是你的伴侣丶家人丶或是孩子。

你可以非常爱你的伴侣丶父母丶或家人,但也同时对他所做的行为感到愤怒;你们可以在事情上有不同的看法丶可以有争执丶有冲突,也仍然维持彼此间的连结。

然後,要记得,现在真的是一个充满焦虑和压力的期间,疫情带来许多身心层面的影响,就算你的大脑理性上不觉得,但是你的身体感受得到。你不需要一定要都过得很好丶不一定都要达到过往对自己的期待和标准,因为,现在的生活真的不一样。

或许这样,我们对自己和对身边的人,都可以有多一点包容和理解。

心得留言

You may also like

Our Cookies Policy Notice

Welcome to our website! We use cookies on our website to improve your experience. By using our website, you agree to our use of 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