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群人分别在世界不同的角落,聚集视讯进行跨境交流,共同勾绘绿色大未来,大家关心的是人生与事业要如何成一。要如何从我们这一代的“种树”,不但让后人得以“乘凉”,还要提出划时代的绿色使命,祈许会有越来越多人愿意在地球不同角落的抛砖引玉,可以扭转日益重视短视近利的商业模式。
我们深信,如我们般想要世界变得更绿色想法的同行好多,只是因缘尚未具足,无法找到更好的办法来扭转社会积习已久的陋习。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要把社会的力量,从最前线开始连结与带动,我想万物共振和谐指日可待!
听完视讯里的简报,大家无不为年轻的蓝老师喝彩加分,有人说:不知什么时候我们的组织也会出现同样的大将人才?事业与人生成一的经营,不能仅靠一时激情的创新、一时聪慧的商机嗅觉,要重视管理的成效,以及有多少人才愿意留下来一起赴汤蹈火、共襄盛举!

绿色是必然的方案,尤其在这一场疫情的冲击后,更是凸显地球已经成为病毒衍生的温床,以毒攻毒,是科学家一般采用的方案,但环境生态的根源,要如何恢复万象因为善性循环得以耕新。
为了长远世代的生存需要,绿色课题已经是迫切性的全民的醒觉。
自世界大量开发以来,人类都一直致力追求“更多”、“更快”以及“更好”,像是更多的财富、更多的食物、更好的生活、更多的拥有………但这一种“更”的生活之道,已经成为新新人类不自觉的挥霍与浪费了。若是不再加以扭转,恐怕生态的破坏,将会是下个世纪人类的噩梦。
新冠疫情在先进国的肆虐情况,引起了当地专家学者的关注。经济成长不再让大多数人更富有,不但造成贫富悬殊的扩大,也开始引发更多的不公平与不安全。社会学家多年来的警语,每一次在碰上全球社会的大冲击时,大家照例的再一次重提:
“经济成长确实让我们变得更富有,却不见得会让我们变得更快乐。”
整体而言,这些事实我们需要作出一些基本的改变。如今全世界共通的成长模式,焦点都一致放在经济成长,并且假设世界会因此更美好,是再方便不过的做法;它让我们停止思考目的,全神贯注在手段上。它只会让我们对现在所知的经济,采用更异常强大的科学手段,使到原来已经走到死胡同的成长模式,更进一步剥削未来世代的生态代价。
疫情的肆虐尚未降温,世界的暖化日益恶化,对於经济成长的看法与做法非要做出改变,我们需要「绿深层生态学」,对世人在日常生活中的选择提出更深切的转向。如此一来,世人才能更严肃看待人类的持续性,我们这一辈子努力的耕耘,不会成为下一代的怒目切齿。
美国环保作者比尔·麦奇本(Bill McKibben)在其著作《在地的幸福经济》中所言:「要缔造一个与我们所知的世界迴然不同的世界是相当困难的,但是我们的现行经济模式正以令人恐惧的方式改变实体世界。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也是我们当代唯一真正的问题是,我们是否能够将那些经济大幅转型,以避开某些更长远的伤害。」
推荐阅读: 疫情让世界在全新的结构中!

未来组织需要的人才,是那些有勇气、有气魄提出「绿深层生态学」的思维
全力推行平民化或生活化的绿色经济,串联与整合生命教育的五生观:生存、生活、生产/生计、生命与生态。
我们就从马来西亚的社区出发,不求快、不求多也不求大,而是求好、求稳与求实,透过建立一个接一个的典范模式,让「绿深层生态学」顺缘长大,不但成为我们自家伙伴的心生活方式,也逐渐成为未来社会遏恶扬善的新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