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七年,别人家的小孩都可以准备上小学了,曾阳晴跟画家妻子刘宗慧的顶客婚姻,却是两条愈走愈开的平行线。平常,他写稿丶她画画,互不过问,各过各的。曾阳晴每天想自己的事情,认为妻子也应该照顾好自己;如果他这个时候不想沟通,就希望妻子不要来烦他。两人沟通,有跟没有,都没关系。
妻子隔一阵子就抱怨他的冷淡,说她要一个「什么都可以聊」的婚姻,曾阳晴听了不高兴,觉得婚姻「真没意思」。那段时间两人曾合作出了一本书,过程完全是公事公办,妻子一抱怨,他就决断的说:「那就不要合作啊!」「离婚」是一个随时可以端出来的选项。
婚後每一年, 妻子询问曾阳晴「想不想要孩子」时,他没考虑就摇头说不。他非但对婚姻不信任丶不看重, 不相信世界上有真实的爱,更惧怕亲子关系,因为「按照我追求自由生活的逻辑,最後我一定会跟父亲一样乱搞,若有孩子,他一定会恨我。」曾阳晴的父亲在他国中时贪污被抓,成为他前半生的羞辱印记, 且父亲在外面有好几个家,每到年夜饭,父亲急着赶场照顾别的家, 总把气氛弄到非常僵。曾阳晴求学一路表现优异,一心想靠成就走出阴影,却愈陷愈深。
婚後七年的低潮中,妻子邀请他一起去教会。信主後,他们的相处模式并没有一夕之间戏剧性的变化,反而是上帝在一次传福音的机会里,接纳了生命乱七八糟的曾阳晴,用祂的爱代替父爱,使他有勇气,回头处理那个来自原生家庭甩不掉的大包袱。後来曾阳晴从《圣经》中清楚看到自己的缺失,妻子也用自身改变带动了他,婚姻关系终於从谷底爬升,「《圣经》说,不求自己的益处, 要求对方的益处。我以前就是只想到自己,看到这段我就想:对方要什么?要我跟她分享生命,要我提出对生命的前景,她不要我像闷葫芦一样没反应。」
於是曾阳晴开始肯主动照顾妻子的需求。他训练自己养成习惯,每天回家就跟妻子报告:今天做了哪些事丶有哪些感受跟判断。比如记者采访的前一天,曾阳晴跟太太分享去花旗银行演讲的心得,他觉得自己讲得还可以丶大家反应又如何等细节,「若是不要求自己,我就不会做,我是一直习惯活在内心世界的人。」
後来曾阳晴想通,原来妻子喜欢逛街也是这个「分享模式」的变形。她喜欢跟先生讨论,这件商品有趣吗?家里需要吗?於是曾阳晴不再排斥陪妻子逛街。他也常常观察到,妻子有时画了一整天,晚餐下厨弄得满身油腻,收拾费工,她又认为自己应该要继续画画才对,最後家里气氛就不是很好。因此他会经常建议,全家人一起出去吃饭,好整以暇享受晚餐时光。
以往是平行线的两人,现在做什么事情都会想到对方,在心灵上必定保持同步。「有些事你可能一个人去做,但是你必须想到她,」任何一个晚餐丶通告或采访邀约,曾阳晴都不会自己先答应丶事後再告诉妻子,代表对另一半的尊重。
女儿果果的来到,也让曾阳晴夫妻更加认定彼此,因为「夫妻相爱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孩子的世界就是爸爸加妈妈,要是爸妈关系不稳定丶甚至很冲突,对孩子简直是地狱。他们认为,夫妻应该是家庭中心,孩子是加入者,未来会离开,因此夫妻要合作,用爱与教育,预备女儿独立的能力。
当被问到:女儿难道不会因此而失落吗?曾阳晴张大眼睛说:「怎么会!孩子看到爸妈连结得这么紧,会得到一个典范,以後她会寻求这样的爱情。这才是父母能给的丶最珍贵的礼物啊。」
虽然果果已十四岁,从小在家教育早已上轨道了,曾阳晴夫妻偶尔还是会有教养冲突,但孩子永远是他们美好而喜乐的负担,「我不後悔有小孩,唯一後悔是没有多生几个,小孩真的很棒, 只要肯花时间陪伴,父母会重新再长大一次。」
夫妻沟通模式刚开始转换时,曾阳晴在倾听跟分享这两块也常常「卡住」,所以聪明的妻子发明了「睡前故事时间」这招,让他每天练习跟最亲密的人说话。妻子也不吝在孩子面前大为肯定他替家里的付出,这对男人来说是种尊荣,「非常非常非常」重要,不要让男人的努力像打在棉花上面一样。曾阳晴打了个妙喻:就像女人辛苦煮饭,家人非但没有回馈,还说「咸死了」一样让人抓狂。
两个人从有没有沟通都无所谓,到做什么都会记得把对方考虑进去,曾阳晴夫妻在爱与承诺中相互成长。
转载自《亲子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