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孩子还愿意腻着爸妈丶心还柔软的时候,种下幸福的种子。总有一天,这些和家人的美好回忆,会成为他们面对各种艰难挑战时的正面能量。
「有些事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了。」─电影《练习曲》
上班族妈妈晓榕还记得,有段时间晚上下班接了女儿,都会带她到巷口便利商店去买瓶养乐多。三岁的小女孩坐在便利商店椅子一边喝着多多,一边开心打量着四周,雀跃满足的神情都让晓榕有种错觉,彷佛母女俩正在六星级高档饭店喝下午茶。
幸福,对於孩子而言,就是这麽简单。可惜的是,随着年龄渐长,能感受幸福的门槛似乎愈来愈高。
在国丶高中教书已十五年的吴易静,一路陪伴这群正在青春狂飙浪头上的孩子,内心总有很多感触。她发现,许多孩子自小就缺乏与父母正向的沟通经验,而忙碌的父母也惯於以物质弥补不足够的陪伴,到了青春期,许多话更不知道如何开口,乾脆关闭起沟通的门窗。
「要趁着孩子的心还柔软的时候,种下幸福的种子,」亲职教育工作者丶《这样守护孩子的心灵自由》作者王理书提醒。就像电影《练习曲》里的提醒,许多事情错过了,就不再有机会。有人形容,亲子关系像存摺,趁孩子年幼时多存一些,到了青春期才「有得扣」。亲子之间要把握当下,存下幸福。
孩子还愿意腻着父母,不过就几年的时光。在十二岁以前的关键时期,父母若能掌握以下三大原则,好好经营亲子间美好的回忆,相信必能成为孩子日後面对内丶外在各种挑战的正面能量。
1.在特定节日或纪念日刻画回忆:小时候,团圆年夜饭一定出现的一道菜丶过年团聚一起玩的游戏,至今是否仍让你回味无穷?你也可以一起创造与孩子幸福回忆。
亲职教养专家杨俐容的小女儿陈品谕,现在已经是成功大学医学院三年级的学生,她记得小时候每年都会收到圣诞老公公捎来的鼓励。「我一直到十八岁,才知道没有圣诞老公公,」陈品谕不好意思的说。
每次收到卡片,她都讶异圣诞老公公对她的观察如此入微,彷佛就在她身边一直默默陪伴着。而有些她不好意思直接对爸妈说的话,她也会写卡片告诉圣诞老公公。长大後终於知道真相後虽然失望,但她十分感谢爸妈,因为那些每到岁末就会收到的鼓励和祝福,给了当年那个小女孩温暖支持的力量。陈品谕决定,若以後自己有了孩子,也要这样「玩」。
其实,刻画家庭幸福回忆的方式很多,你也可以在每年孩子生日时都为他拍张照,或每年团圆夜都拍一张全家福,累积下来,都十分具有历史意义。
2.偶尔和孩子一起疯一下:平时总是叮咛丶嘱咐孩子「要小心」丶「快一点」的严谨妈妈,若有一天也能放纵自己和孩子痛快玩一场,那会是很特别的回忆。
王理书回忆,有次接近傍晚丶天色欲雨时分,当时还在读小学的一对儿女突然很想去动物园看动物,平日总是担心这丶担心那的王理书,那次突发奇想「偶尔淋雨又何妨」,於是母子三人启程去动物园,看了动物丶吃了「平常妈妈不准吃的」热狗,痛快极了!
虽然回程途中果然下起大雨,三人淋成落汤鸡,但是王理书永远记得孩子们好开心,当时年幼的女儿还把「落汤鸡」一直说成「落鸡汤」,有时遇到雨天,还会央求妈妈让她去淋「落鸡汤」。从此,「落鸡汤」成了母子三人小小放纵的暗号,也是永远特别的回忆。
3.和孩子相处时,请专心!既然好不容易安排了假期,就应该「专心」享受家人相聚的时光。主播岑永康丶张佩珊全家每年都会安排出国旅行,平日工作需随时注意新闻动态的夫妻俩,每次出国就将手机里的SIM卡拔除,连简讯都收不到,心无旁骛和全家人在一起。张佩珊觉得,全家人每年有几次纯粹丶不受干扰的相处时光,是让关系更紧密的关键之一。
创造亲子间的幸福点子
原则掌握之後,亲子可以一同做些什麽,把幸福存下来呢?以下提供五个幸福点子,提供有心累积亲子幸福存款的家长参考:
1.和家人写卡片或通信:面对面沟通,有时难免情绪表达太过直接,有时也觉得尴尬丶难以启齿。三个孩子的妈丶佳音电台主持人文雅怜在大儿子就读国小低年级时,每周一次上全天课她都亲自做便当丶送便当去学校。在便当袋里,她总会用便条纸写张简短的「便当信」给儿子,如「妈妈爱你」丶「下午加油!」等短句,虽然儿子大多数时间没什麽反应,但有一次她忘了放便当信,儿子一回家就问:「今天怎麽没有信?」她才知道原来儿子很在乎。
文雅怜的老二女儿读小一後,她也开始和女儿通便当信,女儿把妈妈写的每一封信都收藏在纸盒里,有时还会画图回信给妈妈,看得出小小心灵里,非常珍惜这样情感沟通的管道。
文雅怜觉得,用书信和孩子沟通的好处是,有时候觉得不好意思开口丶肉麻的话,写下来就不会这麽尴尬。而透过书写沟通,事发当下的情绪也能冷静沉淀下来,更能客观就事论事。现在她的老大已经十一岁,母子仍保持用Email通信丶讨论的习惯,亲子沟通十分顺畅。
2.亲子一同做家事:「做家事」是每个家庭都必须面对的日常工作,忙碌丶抽不出空陪小孩玩的双薪父母,藉由亲子一起做家事,如准备料理丶收拾打扫屋子丶晒衣服等,也能打造亲子幸福回忆。
《亲子天下》专栏作家,台中市大元国小教师苏明进也是双薪家庭,夫妻俩从女儿「小苏姑娘」两岁多起,就邀请她一起帮忙家事,从简单的工作,如帮忙拉吸尘器丶晾衣服时夹晒衣夹等开始。刚开始,爸妈要将她洗过的碗偷偷再洗一次,而现在五岁的小苏姑娘,已经能自己洗碗洗得很乾净,扫地丶拖地也难不倒她。
要让孩子爱上做家事,苏明进建议,最好从小就开始养成习惯,而且大人不要怕麻烦收拾善後。爸妈要多称赞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千万别说「你看你愈帮愈忙」,或是担心孩子做不好就手快把事情做完了。孩子每次做完家事,苏明进会很慎重的对她说:「谢谢你喔!」看到做家事的小小身影,总是让他感到幸福无比。
3.一起做手工或玩具:现在孩子物质丰盈无虞,新玩具「受宠」的寿命可能不到一个星期;但若是自己动手做的玩具,意义会大为不同。木工达人「硬汉爸」廖宏德原本在高科技业工作,有次回老家,见到小时候使用的书桌还在,怀念不已,原来那是他已逝的木工爸爸当年亲手为他做的书桌。从此,他兴起了为女儿淇淇做玩具的念头。「爸妈或许不能陪伴儿女一辈子,但是亲手做的玩具却可以,」廖宏德心想。前阵子廖宏德重感冒,女儿把废木块涂上色彩送给爸爸说:「这是超神奇彩色饼乾魔术饼乾,什麽病咬一口就会好。」硬汉的心就这样被融化了,为女儿做玩具播下的幸福种子,已经悄悄发了芽。
4.全家一起去旅行:旅行丶环岛丶露营,全家人暂时脱离日复一日运行的轨道,一起到外地体验不同的生活乐趣,是缔造共同回忆的绝佳机会。和先生一同创办「学习玩乐过生活」共学社团的吴易静,经常带着孩子在出游中学习,她觉得露营可以让全家大小齐心协力完成一件事,从搭帐丶烹饪煮食丶收拾洗碗等,在野外遇到的不便利,也得要动脑筋解决。到了夜里,大家挤在帐篷里,凑着灯光说睡前故事,真是再幸福也不过了。
5.全家共同完成某项目标:登百岳丶参加路跑,甚至一起盖房子,因为一起流过汗建立起的「革命情感」,让幸福感更牢固。何亮旻十多年前参加了推广手作与协力造屋的汗得学社,从儿子还在学龄前,就经常带着孩子四处盖房子,足迹包括赴南投潭南协助九二一灾後重建丶南亚大地震後到印尼亚齐为灾民盖屋等。因为全家都热爱户外活动,何亮旻的先生曾国祯也经常领着家人去登山丶骑车环岛,还制作了一张父子三人登百岳的纪录表贴在墙上。两个儿子现在一个高三,一个八年级,和爸妈仍无话不谈,连哥哥失恋时,都还会抱着父母哭,完全符合作家吴念真所描述,当父母,这样就成功了!
缔造幸福的方法,当然不只这五招,相信你也可以创造出更多丶属於你们家独特的幸福好点子。
转载自《亲子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