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到你当父母,如何拿捏「刚刚好」的管教?

管教孩子,多少是太多,多少是太少,多少是刚刚好?在尊重与期待之间,又该如何拿捏?

做为家长,你曾经因为过度压迫孩子丶或者太少督促孩子而後悔吗?或者,回想你的童年时期,你觉得爸爸妈妈过度压迫你,或太少管教你吗?

美国国家广播电台(NPR)「如何养育一个『人』系列」(#Howtoraiseahuman)本月向听众们邀稿,收到许多回响。从这些自我剖析,看得出来,这一辈的家长教养方式深受上一代影响:如果上一代对於孩子课业逼得过紧,有切肤之痛的子女当了家长後,则会采取较开明的教养方式。这些回应给与身为家长的你我许多省思:

不问孩子志向只求功名的父母

「跟许多在印度长大的女孩家长一样,我父母期望我成为医生。中学时,我承认我不喜欢生物,我讨厌当医生,我不想动手术。他们回答:不想当医生?那就当工程师!就是这样!」一名女性回忆,自己父母从不考虑她也许有其他的兴趣,「现在我支持我女儿成为任何她想成为的角色,不论那是什麽,」她表示。

这样的思维,出现在华裔父母身上,更多了重男轻女思维。一名听众投书:「我是美籍华裔第二代,我有3个弟弟妹妹。我父母不会帮我看功课,因为我是女生。另一方面,他们对弟弟很严格,因为他是家中的第一个男孩,有责任把书读好。」她提到,自己的弟弟压力很大,虽然喜欢木工,但是爸妈不支持。「我真希望父母能看见弟弟的长处。现在我有两个孩子,我尽量去发掘他们的优点,」她说。

对孩子心理匮乏无所察觉的父母

一位匿名听众回溯自己小时候,喜欢阅读和写作,3年级时就被分到资优班。但是他很快就发现自己的数学跟不上资优班其他孩子。虽然父母本身也是老师,但他们对此状态并不了解,只会说:「怎麽会这样呢?你那麽聪明!」他被扔在资优班里继续靠自己挣扎。直到高中,他得了考试焦虑症,上了大学看到数字还会害怕。「我只希望曾经有个人给我机会,给我帮助,家教或者什麽都好,而不是被扔在资优班靠自己挣扎,」他写道。他最近捐款一个免费的数学学习计划,希望帮助和他类似处境的人。

另外一名听众表示,自己是个学业优秀的学生:「成绩平均积点4.0(美国学制中的全科满分),课外活动表现优异,得到大学全额奖学金,」他的亲身经验令人心疼:「我在不为人知的地方挣扎:我的社交技能很差,8年级以後就没有朋友。但妈妈叫我不要分心交朋友,只要专心把科展做好,科展得奖就能保证我申请到好大学。」

这名听众坦承,虽然至今自己仍不擅与人相处,而且对於花时间游戏丶看电视感到罪恶,但幸运的是,他对自己的匮乏有所觉察:「现在我有一个儿子,我刻意为他挑选一家没有作业的私立学校。我希望他能享受人生,休闲娱乐没有什麽不对。」

转捩点在自己

要能扭转这类负面影响,避免复制或遗传,转捩点在於父母亲自己的觉察。一名回应者因为自己是资优生,无法理解儿子为什麽总是学不会:「我差点毁了我的儿子⋯⋯我用码表计时,逼迫他连续练解题,长达好几个小时。结果他5年级时,数学考试不及格,我整个人都崩溃了,」让她发现自己犯下严重错误的,是孩子严重忧郁,逢人就说自己很笨,「我终於明白我才是问题的所在。我向儿子认错,并对我女儿(我儿子的妹妹)改用鼓励的策略。我再也不向他们施压。几年後他们都顺利上了大学。我很欣慰。」

「亲子之间的关系和压力,就像钟摆一样,」一位母亲形容。她和先生来自於印度,成长过程中没有感受到父母太多的课业压力,原因是,他们的父母亲曾经受到祖父母的高压管理,亲子关系甚至已濒临破裂。「因此我现在对於孩子的课业,会多一点要求,比我父母亲当年对我更多一点,」她说。孩子因此抱怨妈妈管太多,她明白,孩子对自己的下一代,应该会采取比较宽容的教养态度。

每个人都曾有当子女的经验,轮到你当爸妈时,什麽才是最好对待子女的方式?亲子关系和教养,没有标准答案,只有自己心中的那个天秤才明白。

转载自:亲子天下
>>>>>

心得留言

You may also like

Our Cookies Policy Notice

Welcome to our website! We use cookies on our website to improve your experience. By using our website, you agree to our use of 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