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日常有「仪式感」吗?
学会拥有这些小事,让你爱上每天的生活
故事要从去年的母亲节开始,我像往年一样送了红包给老妈,她欢欢喜喜地接过,吃晚饭时,却有点失落地拿着手机叹了口气。我凑过去看,只见她的一位老同学在群组秀出了女儿送的蛋糕和鲜花,显然不如我的大红包来得实在,我妈却直感叹,这才像是过节的模样。虽然没明说,可是作为贴心暖暖包,我怎麽能读不懂她的羡慕呢?与鲜花和蛋糕无关,不过是羡慕那些东西所代表的 「仪式感」。
於是今年的母亲节,我早早地预订好了一大束康乃馨,又托朋友从美国带回一瓶香水送她。我妈收到礼物十分惊喜,可高兴了没几分钟就过来跟我说:「你以後还是别买礼物了,直接送红包吧,还是红包来得实用。」
我家很少买花,连个漂亮的大花瓶都没有,她也并不常用香水,上一瓶还是几年前别人送她的礼物,像工艺品一样摆在梳妆台上。两样礼物拍完照之後就结束了它们的使命,那束花被插在一个空鱼缸里,怎麽看,都有点格格不入。
我妈感慨:「像我这样的实用主义者,最合适的礼物就是现金了,我喜欢什麽就去买什麽,想什麽时候买就什麽时候买,赶这麽一天买,其实也没什麽意思。」「不追求仪式感了?不羡慕别人这才是过节了?」我打趣她。「你只要年年母亲节的时候都回来,就是我的仪式感。」 送我出门的时候,她说。
无需提醒丶也不用强调,仪式感存在每个不起眼的「瞬间」
我有一对朋友,大学毕业那年成了婚,那时两人一穷二白,家境又都不好,别说婚礼了,连戒指都没有。两个人住在一间不到十坪的出租屋里,大门上贴了张「囍」字,跟要好的朋友吃了顿饭,就完成了他们的仪式。
席间男生眼眶发红,对女孩说:「跟我在一起真是委屈你了,等我赚到钱之後,一定给你补个风风光光的婚礼。」他肯干,脑子又聪明,没日没夜地工作了几年,终於从跑腿的小业务熬成了大客户经理,薪资自然也水涨船高。
升职的那天他加班到 9 点多,一路跑着回来,将她从家里拖出来,直奔最近的购物中心让她挑戒指,还说:「你喜欢哪一款,随便挑,挑好我们去补办婚礼。」她笑着婉言拒绝,两人在商场里转了一圈,什麽都没有买,又手牵着手回家。
聚会的时候说起这件事,有朋友笑她傻:「难得他有了钱还想到买戒指给你,你就应该挑一个贵一点丶好一点的,戴在手上一生一世的东西,总得要有点仪式感。以後的生活难着呢,在一地鸡毛中看到这个戒指,都会想起当年恋爱的美好时光,应该留个纪念。」
「钻戒是好,可我真的不喜欢。」她笑着摇头,「你知道对我来讲仪式感是什麽吗?是我们结婚 3 年,还能像念书时一样通宵聊天;是他说我爱你的时候依然会脸红。」「是他在外奔波一个多月,回来之後依然会下厨做菜;是我们吵架之後无论多生气,他都会主动抱我。」「是他穿着西装下班去菜市场买一把青菜;是他粗心大意了 20 几年,却记得每天早上帮我倒杯白开水。」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瞬间,就是我的仪式感。 它不必寄托於任何物品和形式,我不需要什麽东西提醒,他的存在就是我走下去的全部动力。我们都不是追求形式的人,何必把钱浪费在钻戒和婚礼上。」
她像金庸笔下的那个固执女生,白马带着她一步步地回到中原。白马已经老了,只能慢慢地走,但终是能回到中原的。江南有杨柳丶桃花,有燕子丶金鱼……汉人中有得是英俊勇武丶倜傥潇洒的少年,但这个美丽的女生就像古高昌国人那样固执:「那些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欢。」

不向庸常的生活宣战,「爱上生活」是仪式感的所有意义
我曾经也是个很迷恋仪式感的人,赚到第一笔稿费的时候买了一支手机给自己,第一次升职的时候出国旅行,出了第一本书的时候换了电脑。可是几年过去,最终记住的是什麽呢?
并不是那些我专门买来做纪念的物品,也不是硬碟里存放的几个 G 的游客照。而是熬过的每一个夜,挨过的每一顿骂,是家人挚友拿到我的书时视若珍宝的神情,是结识了很能聊得来的作者朋友,聊开时宛若少年的那些瞬间。
它们贯穿在我的整个生命里,无需提醒,不用强调,甚至不用我刻意地回想,可我的人生,终於还是因为这些小事而有所不同。
它们是比「第一次」和「一辈子」更加值得纪念的东西。
我有一个很厚的手帐本,捕捉着生活中的每一个小确幸,它们无需被任何东西美化,因为那些琐事本身,就是我的仪式感。
我有位酷爱旅行的朋友,足迹几乎覆盖了半个世界。他在布鲁塞尔的教堂前弹过琴,坐 6 天 6 夜的火车去莫斯科跟人彻夜聊天,在奈良的街头喂过鹿,在义大利追过小偷,在越南的街边跟卖香蕉的小贩聊起多年前的那场战争。他很少拍照,别说单眼,就连手机上的照片都寥寥无几。我们劝他多拍点照片,等到老了之後做一个照片墙,好歹留个纪念。
可是他说:「我有时候担心,如果习惯了拍照,反而会产生『回去慢慢看也未尝不可』的心态,而一旦如此,旅行就成为了仪式,而不是享受。对我而言,仪式不在远方也不在过去,只在此时此刻。」
爬了一夜的雪山,看到日出险些热泪盈眶的时刻;在深夜的街头遇到持枪的醉鬼,吓出一身冷汗的时刻;同车的那个女孩跟他讲了一晚的心事,两个人却默契地没有交换联系方式的时刻;参与过越南战争的老兵讲起曾经,老泪纵横的时刻。
那些时刻静默地融入了他的生命,成为不需要照片也不会磨灭的记忆。我无从论断利弊,却羡慕他的安心和洒脱。或许,这才是拥有「仪式感」的最佳状态,不刻意追求,不汲汲於制造,不因之狂喜,也不因没有它而抱怨日常的无聊。
它不分高下,无论好坏,每个人对它的定义都不尽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