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杨田林老师
勤洗手,戴口罩,是个人防疫重要手段。
洗手,要洗正确,否则效果是大打折扣的。
因此,有人编了有趣的洗手口诀,教大家正确洗手:内外夹攻大力丸。
- 内:手心相互搓洗
- 外:仔细搓洗手背
- 夹:十指交错.搓洗指缝
- 弓:搓洗手指背部
- 大:搓洗大拇指与虎口
- 力(立): 立起清洗指尖
- 丸(腕): 搓洗双手手腕

但是,可能多数人都不知道,建立洗手这个观念,至今才173年而已。
讲个「洗手」的故事:
现代医院非常干净整洁,但我们很难想象,19世纪人们对病菌仍一无所知,当时医院非常脏乱,手术室肮脏不堪,总弥漫着各种尿液,呕吐物,甚至是尸臭,医师絶少会洗手或者清洁医疗用具。所以医院也被人称作死亡之屋(Death House),是各种感染的温床。
1847年一位匈牙利医师,塞麦尔维斯(Ignaz Semmelweis)改变了这个状况,但也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作为代价。

当时塞麦尔维斯在维也纳总医院担任妇产科医师,产褥热是产妇的杀手,死亡率很高,他发现医院中两个产房的死亡率相差很大。
由医学院学生负责的产房,每1000次接生当中造成死亡的个案是98.4个;另一个由中年妇女操作的产房,1000个接生个案中只有36.2个死亡。
经过分析交叉比对,塞麦尔维斯发现差异是:医学员学生会从解剖间直接走去帮孕妇接生,所以他断定产褥热的病因是尸体上的「感染性物质」(当时还不知道病菌)。
当年五月,塞麦尔维在医院里增设一盆子的氯化石灰溶液。规定从解剖室出来的医生,必须用这种杀菌溶液洗手,才能再去照顾病人,病房也一定要消毒过。
至此之后两年,两间产房的产妇死亡率都大幅下降。
理论上,这么简单成效又好的洗手政策,应该受到广大支持才是。
但历史告诉我们:
任何改变,尤其是划时代的改变,都不是顺风顺水的,一定会遇到许多挑战与反对声音。
塞麦尔维斯将这样的结果,通报给维也纳的医学会后,他开始遭到许多无情的攻击,上级也要他解散「洗手委员会」。
但塞麦尔维斯不气馁于 1861 年出版了一本很重要的著作《产褥热的死因及其防治》,很可惜,写得太艰涩,很少人看得懂。
(教学要让外行听懂,内行更懂,多重要啊!)

他也写了许多公开信,挑战当时有名的产科医师,但是得不到支持,又受到许多无情的批判与打压。精神状况变得很差,被送到精神病院,最后被看护人员毒打因伤口感染致死,悲剧结束一生。
先知在当代总是寂寞的,但不会一辈子被埋没。
时代巨轮总是要往前走的。
到了1894年,塞麦尔维斯的洗手观念逐渐被接受,布达佩斯才立了碑纪念他的成就,还他公道与名声。此时距离塞麦尔维斯提出「洗手」和重视清洁的消毒的理念,已经过了快五十年。
洗手,是最简单的防疫手段之一,我们要感谢塞麦尔维斯当年的贡献。
今天,我们在病毒传播阴影下抢口罩之余,别忘了,勤洗手,正确的洗手,更是防疫的重要动作,也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
祝福大家 勤洗手 保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