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 / 崔勤凯
企划组组长
清明节是我们华人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扫墓祭祀节日之一,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古时代农业是传统社会的主业,为了农事的丰收,除了祈求自然风调雨顺外,还得请祖先保佑,并且华人自古就有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礼俗观念。
清明扫墓到唐朝才开始盛行,上至君王下至百姓,都要在这一节日祭拜先人亡魂。扫墓时首先要整修坟墓,主要是清除杂草,培添新土,这种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站在先人坟前,明白自己的根在哪里
扫墓当天,带上祭品,拎起镰刀、锄头,一家人一大清早浩浩荡荡地出门。在路上,长辈们往往会说说往事,或是追忆从前,言语间伴随着几分感慨与唏嘘。
到了先人墓地,一家老小一起动手锄草、翻土之后,再摆上祭品,描上红漆,把旧坟修缮一新。然后长辈们点上香,引导孩子们相继跪拜,嘴里念着祖先保佑之类的话。
祭拜之后,大人们会给孩子们说说先人的故事,让他们知道自己的祖先从哪里来,经历过什么。
曾看过一句话:人这一辈子啊,只有站在先人坟前,才真正明白自己的根在哪里。
扫墓,是我们对于先人的祭奠和思念,所以,清明节,是一个让我们回忆的日子,它让您记起您的来处,记起您的先辈,记起那些被时间洗礼的过往和思绪。

清明,是一个直面死亡的节日
林清玄曾说:“如果人能快乐的归去,死亡就不能杀人,反而是人杀掉了死亡。”
清明,是一个让我们面对死亡的节日。而我们,往往缺少面对死亡的勇气,所以我们一直无法做好与亲人永别的准备。因为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对于死亡总是那么的避忌。
生老病死,自然法则,不曾偏袒任何人,面对死亡,我们是一点办法也没有,但是,我们可以选择如何面对,是选择避而不谈,还是选择坦然面对告别。

从我们出生开始,生命就是充满一连串的【告别】——出生时与母体的告别,步入婚姻时与原生家庭的告别,渐入中老年时与蓬勃生命力的告别……
我们,就是在这一次又一次的告别中成长,也在这一次又一次的分离中成熟。
清明时节里,在扫墓之余,更多的是亲人之间的寒暄,长辈们谈论家里,孩子们嬉笑玩闹……生死悲欢的交织,却是那么的协调。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好好活着,就是对亡者最好的告慰。
所以清明,就是让我们学会以爱告别,以爱相处。
最终您想留下什么?
人生迟早一死,从现在开始在朝向终点的方向,同样会有过程,我准备为何而“死”呢?这是一个既庄严又不得不轻松以待的人生课题。
成功学大师史蒂芬·柯维(Stephen Covey)提出的「以终为始」(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概念,这是常见的极端假设性问题之一。
假设自己现在正要去参加一位至亲的丧礼,抵达现场后,发现亲友们齐聚一堂,竟然是为了向您告别。当下,您最希望亲朋好友怎么描述您的一生呢?
「人生盖棺论定时,您希望获得的评价,才是您心目中真正渴望的目标。」

透过预想自己到了生命尽头,可以发掘出人们最根深柢固的价值观,进而探究出最终愿景。
以下几个假想情境,看看在如此极端的情境下,您最执着丶最在乎的事会是什么?
• 如果只剩下一年生命,您会怎么度过?
• 如果您有足够的钱让自己随心所欲做想做的事,您会从事什么事业?
• 如果知道自己未来绝对会成功,您会选择什么工作?
• 想像您跟儿孙分享丰功伟业,您会怎么描述您自己呢?
• 如果您身处自己的葬礼上,您会希望大家怎么谈论您?
现在,就请您找个安静不受干扰的空间,敞开心房,认真地问问自己这些问题,听听自己内心最深处的答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