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 / 陈登福老师
正向生命教育中心总企划
人生既然会死,为何还要来到世界,耗尽许多资源,制造许多问题?人生既然会死,为何还要如此认真努力?努力的结果不也一样会走上人生的终点,认真努力的价值是什么呢?
疫情从去年的三月中到今天,原来的业务一直没有正常过,我也觉得这正是难得良机让大家静下来跟疫情病毒“同体大悲”,也不刻意在业务上“逼迫”大家非得怎样,只是邀约大家一起来共赴时艰,绑紧腰带过苦日子。但没想到,疫情行管的期限会如此的长,积蓄也渐渐来到红线!
虽然我们的现状是捉襟见肘,大家都在“苦”日子中,但是看到同仁依然热爱工作与生活,积极正向、欢欢喜喜迎接每一天,不管在线上沟通或者偶遇在办公室,大家的笑声不停,这让我赞叹有加,心里总是觉得我们这一群人的缘分是非凡的团队。

读《活学》读到美国巴菲特非常注重团队的「独排众议」,我特别有感。在思践生命教育志业的决心,我们这一群人绝对是独排众议的一群,只是在平时动脑筋想策略时,大家的表现似乎力道有所不足,明显担心自己的能力会「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为何?
我只能说“刀无两边利”,一方面在做人上大家都很敦厚可靠,但在做事上则过于诚恳踏实,会担心误人子弟,难免对自己的实力自我打折。唯有多给大家一些时间,透由制度的建立以及重复性的有序练习,鼓励大家敢于尝试建立信心。
如果一群有心人聚在一起无法幸福成功,我要选用哪一种的人才团队呢?这是我常思考的问题。一年半下来,超过我们预期的行管期限,我们还可以生存已是一个奇迹,好多时候自己的反应过于紧张,把生命圆成得失的利害关系诠释得过于严厉,反而是剥夺了让同仁得以自如发挥进而敢于承担的能力。
没有人不想独排众议成为最好的自己,但往往在现实中,担心自己做错引发异样的眼光,造成无法自如的作自己,稍加迟疑,眼前的机会就溜失了!该如何聚精会神,心想什么就说什么,也同时保持开放的胸襟,接受别人的异议,从中激荡出更好的想法与做法?
身为领导者的危机意识固然重要,但也要设法弄清楚是自己的认知所衍生的感觉,还是自己内在所投射出来的想法?领导者的反应会否造成团队“杯弓蛇影”的效应,大家不自觉被驱使非得看重这所谓的危机,反而不察觉这只是领导者“夸大其词”的说法,间接令到大家陷入一大堆的害怕或担忧中?
多年练功下来,再经由这一次疫情行管的考验,可以明显见到大家是有“独排众议” 的向心力,我自己对教育志业的危机意识,理应不要造成自我的设限,胆大心细、大胆求是的放手一搏。大家有心,就不需要担心犯错,而是在犯错中多快可以纠正。

多年下来,团队信守彼此相互的依赖,早已把「人生与志业成一」的观念与做法落实在生活里了。在团队经营上,一半的时间是用来做好自己的自主管理,另外一半的50%时间则是用在向上的管理,“督促”上司与老板非要做对的事情,因为老板做对了,自己的努力才有用。大多的资源与权力,都掌握在老板与上司的手中,若是他们不做好,身为部属的努力如何可以彰显成效?
一半的时间用来辅佐上司,再用另外20%的时间在同侪的影响力上,确保大家明白我们为何要齐心作对事情,彼此开放的沟通以对目标建立清楚的共识,剩下的5%时间才用来管理部属。
有效的管理即为“不管不理”,从又管又理到只管不理,如今团队逐渐明白不管不理的精粹在于自主管理。大家在疫情期间,也很用心把自主管理当为自己要下功夫的领域,已是时候我们可以借由行管的开放,共同举步大力向前走了。
个体领导的思践力,源自自主管理的基本功。当人对自我的信心越来越强后,越来越在意自己的表现时,就会逐渐调整自己的步伐,“独排众议”的实力指日可待,不必强求。
德才兼备,先有德再求才,这是我对人才的“挑剔”,唯是时间的磨合,加上开放的沟通,异中求同、同中有异,人才的成长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