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 / 陈登福老师
正向生命教育中心总企划
网课结束后,大伙围在一起回馈时,才知道大家都跟我一样,好喜欢今天的上课主题:幸福就在关系的魔法中。原来大家心里面都有“魔性”,希望自己手上握有一根魔棒,在应对各种关系的情境中成点睛之笔,让彼此在关系中可以相处得更融洽。
说到“魔”字,很自然会想到魔术、魔鬼、魔法、魔咒等字眼,魔字似乎带有令人一震的感觉!尤其当大家看魔术表演时,都沉淀在魔术师乐趣无穷的高明变法中。魔术的变法出神入化,虽然我们明知其中一定有窍门,但在百思不解中仍是拍案叫绝,只因魔术师透由鬼斧神工的魔法,令到大家在欢乐中趣思良多!
如果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我们也有如同魔术师的能力有多好,每每出现不尽如人意的情景时,我同样有“魔法”可以化干戈为玉帛,不但可以帮到人,对方欢喜,自己开心,何乐不为?
在哈利波特的电影里,有魔法学校可就读,开发孩子的潜在魔法力。当年在哈利系列电影热潮时,我曾多次接到爱子心切的父母,探讨送孩子到魔法学校上课的可能性,背后都是因为孩子主动向父母提出的要求,可见孩子在哈利电影中也想让自己拥有点石成金的魔性!

在我青少年的时期,著名魔术师大卫·科波菲尔(David Copperfield)是好多年轻人的偶像。他当年多场轰动世界的魔术表演,吸引了千万人同一时间聚在电视机前,一睹其令人至今尚未能知晓的变法。整座中国的万里长城,竟然可以在大家眼帘中消失掉;尔后又再重现在同样的位置上,巡天遁地的特异魔法就只在他指手画脚之中,令人匪夷所思。
我老爸跟我们这一班孩子一样,也同样是屏住呼吸观赏大卫的魔术表演,不过每次节目结束后,他都会抛下同样的反应,精彩是精彩,但都是骗小孩子的!如果我们多追问他,魔术师是怎么样骗过我们这么多的火眼金睛,其中的破绽在哪里?他又会说,我不懂,但我知道他是骗人的!
当看不懂想不通时,就会觉得对方骗人,这是大人长期对小朋友灌输的观念。只是当时想不透的是,为何又有这么多人甘心受骗得如此开心,还会加上啧啧啧……佩服有加的眼光?
我在台湾的好友田林兄,少年时期曾经售卖魔术道具,对魔术颇有研究,本身多少也懂得一些小魔术。他的直白很有意思,魔术是一种专业,是透视人性行为的一种专业能力。
它并不骗您,只是沿着人性惯有的障眼法,让人们在当下因为过于专注而忽略了魔术变化的关键处。只要没有说破魔术其中的道理,永远令人称奇道绝,不过若是把其中的谜底揭开后,反令人觉得只不过如此!

关系是在施与受中循序渐进,不会只是依赖单边来成就彼此关系的成长。要有健康与良好的关系,我们需要同时学习如何施予与如何接受。家族治疗大师海宁格老师说:【在亲子和师生关系中,我们无法藉由“回报”来达到施与受的平衡,只有将我们所得到的传承下去,才能够达到施与受的平衡。】
在关系的互动中,关系的变化如同魔术般变化多端,人的感觉世界随时都跟当下时空连结,随时因应变化的情绪,也如同万里晴空下突如其来的倾盆大雨。我们要在意的不只是眼睛看到的各种行为所形成的现相,而是要学习看见魔术变化背后的原理与本质。
因为担心无法回报,不敢或拒绝接受他人的给予,只求自己多付出多施予,心怀宁可我负人,也不要人负我。但是任何的施予,必定也要有人欣然接受,否则施与受是无法正常曲浅入深,哪会有关系的存在?
健康的关系是在施与受的循环中建立起来的,无论是施或受都得欣然心存感谢,其中的“魔法”是需要自己正心诚意去体会,在彼此施与受的流动中,不妨多问自己:【我最在意或最在乎的是什么?】
关系的施与受需要彼此对等的相互以对方为中心,开诚布公的沟通带来成长,两造之间因为足够的爱酝酿出更多的互信沟通,珍爱彼此正是关系魔法再现的最好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