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不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觉得热情是「找」来的,只会害你白白等上一辈子
许多成功人士分享自身经验时,多半会提到他们做的事是择己所爱,废寝忘食做上一整天都没有问题,勉励大家追寻自己热爱的事情。但其中最大的问题是,我不知道我对什么有热情,又要我如何找到自己可以投入的事?
《恒毅力》作者安琪拉.达克沃斯(Anegela Duckworth)指出,大多数的人会认为,一个人对於某事物的热情是与生俱来,只需要等待发现热情的契机。但其实热情不是消极发现或努力寻找,而是积极培养与创造出来的。
钻研你觉得新奇的事,才会愈做愈有兴趣
在电影《美味关系》(Julie & Julia)中,主角茱莉亚.柴尔德(Julia Child)是一位美国人,随外交官丈夫旅居法国巴黎时,吃到了精心烹调的比目鱼,让她感动不已。她最后立下了想成为一名厨师丶教导他人烹饪的愿望,最后她也真的成为美国知名厨师。

然而,现实中的柴尔德坦言,一开始她对食物其实没有热情,那道比目鱼确实惊艳,开启了她对食物的多元想像,但当下柴尔德并没有特别想成为厨师。
不过,这次的体验,启发她学习厨艺的想法。她到法国的第二年,就报名了法国的厨艺学校。她每天到市场买菜,拜访巴黎的小酒馆,品尝各种法国料理;更认识想要撰写食谱给美国人的巴黎厨师,了解他们对料理的热忱与坚持。在法国的种种体验,激发柴尔德对料理的热情。她曾在个人自传中透露:「我愈煮愈有兴趣,花了 40 年才明白我对料理的热情!」
柴尔德的例子说明,一个人的热情不会从天而降丶瞬间出现,你无法藉由思考,就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引起你的兴趣,如果不亲身体验,无法得知哪些兴趣会持续。
设定目标丶累积经验,确保热情能延续
当你发现对某事物感兴趣时,想知道这是不是真正的热情,你需要像柴尔德一样尝试,或是设定阶段性目标,测试自己是否有坚持下去的动能。
《纽约时报》前东非办事处处长杰夫.盖托曼(Jeffrey Gettleman),因为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大学选读哲学系,只因为入学门槛较低。大一升大二的暑假,盖托曼到东非旅游,开启他对这片土地的兴趣。大二结束后,盖托曼休学,利用一年的时间环游世界丶扩大自己的视野,最后他回到东非,确立自己想在东非生活的志向。

然而,该怎么做才可以到东非生活,盖托曼没有头绪。当时,有位教授欣赏他的文笔,推荐新闻业的工作。抱着姑且一试的心态,盖托曼成为学生日报的摄影记者;接触新闻工作后,他发现这份工作不但能写具有原创性的作品,「或许可以带我回到非洲」,盖托曼开始规画他的记者生涯。
他从学生报的特约撰稿人,转到地方报的市政线记者,接着担任《纽约时报》的亚特兰大特派员丶驻外记者,最后成为《纽约时报》东非办事处主任。盖托曼耗费 10 年的时间,一步步培养对新闻工作的热情,也达成他到东非的梦想。
从上述的例子可以知道,热情不是天生的,需要靠自己在各种工作与生活体验中慢慢摸索。
要延续这份热情,发现值得自己投入的志业,你需要规划各阶段目标,累积足够的经验,最终才有机会成为某个行业的佼佼者。
兴趣是天生的?你的生长环境丶接触的资讯会左右你的选择
对一件事情很擅长丶有热情,到底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培养的?伦敦国王学院遗传流行病学教授提姆.斯佩克特(Tim Spector)曾研究一对同卵双胞胎安和茱蒂,基因相同的两个人,虽然智力丶体能发展的基础相同,但最后却因为环境影响,发展出不同职业生涯。
摘录自:《经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