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这么忙,却仍离理想生活那么远?多数人都忽略的事
前阵子有则新闻,一位叫做鲍伯的资深工程师,被公司发现他上班都在逛网拍丶脸书丶看猫咪影片。但他的绩效表现却逐年进步,年薪超过 12 万英磅(约 450 万台币),还从未加班。
公司很疑惑,就请稽查员来查他的通联和网路浏览纪录,结果发现鲍伯把他的工作都外包给中国的技术承包商,扣除要付给对方的 2.5 万英镑,一年还获利超过 10 万英镑(约 380 万台币)。而他需要做的事,就是每天打打电话给承包商。
如果你是老板,想必也会开除鲍伯吧!但《生活杠杆》作者罗伯·莫尔(Rob Moore)却认为,如果他是这位员工的老板,不但不会开除他,反而会升他官!
因为鲍伯的老板认为,你怎么能把自己的工作外包给别人呢?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鲍伯老板的想法,来自於工业时代的思维,将生命分为明确的阶段,各有任务:18 岁前重於学习;18 到 65 岁,努力工作,为了老年生活;65 岁以后才能悠闲享受退休人生。这或许也是现代社会上普遍的想法。
但从莫尔的角度来看,第一,工作已经顺利完成,第二,鲍伯强於沟通整合能力,所以应该将他升为产品经理,负责与外部技术承包商协商,提升公司整理效率。
鲍伯老板以为员工努力工作,公司就会成长。然而,公司成长的「关键」,在於「做对的事」和「沟通」。反而是老板执着的「自己做自己的工作」是鲍伯要花最多时间,但并非如此关键的一环。所以就莫尔看来,不如把这块外包,这样员工也有更多时间去思考,什么是「关键」。
厘清价值与愿景,找出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事
莫尔认为,找出「关键」是最适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他在书中提出杠杆法则,建议每个人找出对自己最重要的价值与工作,放弃其他对自己无益的事物。如此,能省下许多时间,提早享受在工业时代思维里只有在退休后才能有的悠闲生活。
首先,你要先厘清自己的「价值」(Value),也就是对「现在」而言,什么是最重要的事。可以藉由纸笔,将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像是健康丶家庭丶财富丶自由一一罗列,罗列完后,再排定优先顺序,例如增加财富与家庭哪个比较重要。
如果还是没有头绪的话,也可思考平常有什么事,是你即便要做一整天,也不会感到有压力的,像陪伴家人丶阅读;或是你现在大多数的时间花在哪里,家丶办公室?如果是办公室,那可能对现在的你而言,工作表现好,才是价值所在。
再来则是要思考自己的「愿景」(Vision),想对「未来」而言,什么是自己想要成就的事。举例子来说,有些人工作时动力十足,退休后却一蹶不振。原因在於,工作时他有价值,可以赚钱抚养子女丶帮公司成长。但退休后,这些都不在了,所以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愿景就是为了这时候存在,甚至当你在工作,感到迷惘困惑时,它也能起到导航的作用。你可以藉由思考几个问题来找出愿景,3 年丶5 年丶10 年丶25 年或 50 年后,你想要自己的人生变得如何?你想要其他人用什么方式记住你?
在这两个练习中,务必不要欺骗自己。不要用「我应该这么想」「我都对别人这么说」或「我想对未来的自己这么说」来限制自己。每个人都有一些自己喜欢,但别人不一定认同的兴趣,像家庭煮夫丶电玩玩家等。这些事物别人可能没兴趣,却会关系到你的动机,所以请坦诚面对自己。
专注於少数关键领域,其他的乾脆舍弃
有了价值与愿景,就要思考该如何达成时,这时就要找出达成价值与愿景,影响最大的领域是什么,也就是「关键结果领域」(Key Results Area)。比方说,如果你的愿景是成为执行长,价值是荣誉。那你可能会需要在「人际网络」和「策略思维」有一定的成绩,这两项就是你的「关键结果领域」。
当你找出 5 至 8 个关键结果领域后,就要回头检验别人丢给你的例行工作丶平日的待办事项,是否违反了关键结果领域。所以,如果成为执行长是你的第一目标,那么你势必得牺牲亲自带小孩的时间,委托保姆来带。
有了关键结果领域后,要思考如何分配自己的资源在这几个领域上,这就是「创造收入工作」(Income-generating Task)。举例来说,在高尔夫球场上,你可以使用 14 种不同的球杆。但职业球员有 4 成的挥击,只会用到推杆(占球杆总数的 7.14%)。所以把时间投在推杆上,绝对比放在其他杆上,能带来更多效益。多出来的时间,就能拿来享受生活。
最后则是为关键结果订立量化的成果目标,也就是「关键绩效指标」(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有了数字,才能提供即时的回馈,让你控管自己的成果。比方说,从事销售,却没有设定谈判讲价底线,就可能卖了一堆产品,反而亏钱。
当你完成以上的目标计划之后,就能拥有一套循环回馈系统,时刻让你保持在正确的轨道上,不会将时间浪费在对目标无益的地方,也比较不会走上弯路。多出来的时间则能用在过去只能在退休后能享受的生活,如旅游,让你彻底将工作与生活结合,过得更有满足感。
文章来源:经理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