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自己安静一下

安静,带来力量,世界越来越吵杂,「安静」却成了稀有品,越忙碌的时刻,越需要寻找让自己安静片刻的空档。

让自己安静一下

记者兼作家寇兹(Ta-Nehisi Coates)在接受Vox访谈时表示,思想家和作家都应该脱离脸书丶推特。这不是在批评社群媒体,也不是在批评假新闻时代社群媒体内容的品质,而是种脱离「噪音」的呼吁。

当「安静」成了稀有品

对寇兹来说,形塑优质的想法和高品质作品,需要现代生活极为罕见的事物:安静。

这麽想的不是只有寇兹。作家JK.罗琳丶传记作家艾萨克森(Walter Isaacson)丶精神医师荣格(Carl Jung),全都会非常有纪律地管理资讯流,并为自己保有深度寂静的时间。甚至认为,安静时刻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近期研究显示,安静时刻有助恢复神经系统丶维持活力,让我们的思考更具调适力丶对复杂的环境更具反应力。

杜克大学医学院的克斯特(Imke Kirste)近期发现,寂静与发展海马回新细胞有关,海马回也正是与学习和记忆有关的大脑区域。

柏纳迪(Luciano Bernardi)医生发现,在音乐之间插入两分钟的寂静,比起「放松」类别的音乐,更能稳定心血管和呼吸系统。

2013年的研究,在调查了43,000名劳工後的结论是,开放室办公室的噪音和分心,负面影响超出预期,但对於提升士气丶非预期互动带来的生产力刺激等,却尚未有证明的利益。

不过,创造安静的时空,不只是摆脱办公室谈天或推特。

真正的寂静不但得脱离外部的噪音,也要脱离内部的噪音,唯有如此,才能孕育澄澈又有创造力的思绪。

这种寂静的重点,即为停止为了保护名声或支持观点而出现的习惯性心理反应,暂时放下人生最重要的责任之一:得思考该说什麽。

葛瑞格森(Hal Gregersen)在《哈佛商业评论》的近期文章中写道,「安静」有助提升遇见新想法和新资讯丶察觉微弱讯号的机会。

一直将注意力放在语言之上,想着接下来该说什麽丶该写什麽丶该发什麽脸书,自然难有空间容纳真正不同的观点和全新想法,也很难进入深度聆听和专注模式。我们是在进入这类深度专注模式之时,才会找到真正的新想法。

就算是极度忙碌的人,还是能透过下列4种方法打造安静时间:

1.在会议之间插入5分钟的安静时间。

只要能关上办公室门丶坐上公园的长椅,或是找条安静的走廊,你就能藉由冥想或反思来清空思绪。

2.在大自然中享受安静的午后时光。

放下手机,花个两丶三小时沉浸於大自然之中,并不是户外活动狂热者的专利。许多人都发现,沉浸於大自然之中,是种提升创意思考的好方法。

3.媒体节食。

关掉电子邮件几小时甚至是一整天,或是试着来场新闻和娱乐「节食」。

四周虽然可能还是会有不少噪音,例如家庭丶谈话丶城市的声响等等,但只要少了无止无尽的工作责任丶不再持续追踪社群媒体和当下事件,你就可以享受放松部分思绪带来的利益。

4.来场冥想静修

就算只是短暂的静修,也是种转往深度聆听和唤醒直观的好方法。记者苏利文(Andrew Sullivan)认为他的静修体验有如「终极排毒」,他表示,「我的呼吸减慢,我的大脑静了下来……彷佛我的大脑退离了抽象和遥远,靠向有形和邻近。」

世界愈来愈吵杂,但寂静并非遥不可及,只是需要决心和创意才能拥有。

资料来源:HBR丶Inc

 

让自己安静一下

正向人的三大根基

携手共创健康和乐地球村 | ESG & 生命教育
携手共创健康和乐地球村 | ESG & 生命教育
科技赋能绿色未来 | AIoT & 生命教育融合 助力企业永续发展
科技赋能绿色未来 | AIoT & 生命教育融合 助力企业永续发展
正向学助力企业永续 | ESG × AIoT 转型升级 | 未来企业新模式
正向学助力企业永续 | ESG × AIoT 转型升级 | 未来企业新模式

Our Cookies Policy Notice

Welcome to our website! We use cookies on our website to improve your experience. By using our website, you agree to our use of 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