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为何事?
在生活中究竟所为何事呢?
我经常引导学生思考的一个课题是「你为什么学生要当医生的理由各个不同,有的希望助人,有的感动去就医的经验,另外一些则是对医疗科技极感兴趣,当然一部分还是为了名誉及金钱。
不管原因是什么,我相信,唯有当学生对自己所为何楚明白,才能在面对生命层出不穷的挑战时,依然站稳脚步,坚持初衷。身为教育者,我们当然希望学生在反省自己所为何事的过程中,修正自己的动机,例如说钱虽然重要,但是医生救人的意义,是远高于金钱的价值。
有些学生在反思中,会惊讶地发现自己真正的目的是什么。例如若是为了达成父母的期望而就读医科,就必须往内心深处找到更能支撑他们继续苦读的理由。这样的反省,不但可以帮助他们在未来的生涯中继续为前途做决定,也可以让他们遇到挫折时,继续找到走下去的动力。
其实在不同的生命阶段,我们对「所为何事」的答案也会转变。一个健康年轻的人,人生的目标自然是事业与人际。个病入膏肓的末期病人,心愿可能是希望见到孙子毕业,孩子结婚。如果是年轻的末期病人,或许最迫切的心愿是和朋友再相聚一次,或是能再看看一望无际的海洋等。
如果我们能适时自我询问「人生所为何事」,很多时候,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心理压力与冲击。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发生不满的事情,如果真切询问自己「所为何事」,便会发现有些事情不值得如此费心,有些怒气并不必要,有些纠结其实是可以放下的。
从生死学的角度而言,生命有限是不变的事实,因此必须更常询问自己「在生活中究竟所为何事呢?」而我们给自己的解答,是否又是值得的呢?如果觉得不值,是否愿意修正?生命中最不值得的事,就是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人生苦短,不能直以别人的看法作为生活的准绳。思考所为何事,就是让我们有机会深入思考自己真正的希望是什么,真正的喜悦又是什么?在现实的生活中,能实践的有多少?能计划改变的空间又有多大?
希望每个人在展开新的一天时,询问自己「所为何事」?同样的,在一天即将结束时,也检视这一天有没有值回票价。
摘录自曾广志博士著作《来去自如- 与生死跳探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