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不骂,小孩更听话?阿德勒正向教养法,启动自发好行为

教养小孩,可以不动用打丶骂丶恐吓丶利诱吗?以阿德勒心理学为基础的正向教养法,主张消除所有惩罚和奖赏,让小孩有动机自己改变行为,只要掌握五大原则,就能看见孩子的改变。

「请问大家会打小孩吗?小孩五岁,每次跟他好好讲都无动於衷,怎麽劝都不听,还爱顶嘴。」类似的提问,总是在妈妈社团里引起热烈讨论。

「沟通无效当然要打!」「打了才会记住!」「功课不会不打,但品性不好一定揍!」「通常是讲过三次以上还不听才打」丶「打,但打完要确认孩子知道错在哪里」丶「打,但是过了九岁最好就别打了」……支持可以打小孩论点的人,强调许多动手的「前提」与「原则」,背後仍源於对孩子的爱,他们同时也忧虑着,若今日不采取积极管教,日後将会被视为「不尽责的父母」。

而反对打小孩的家长,则提供各式各样的处罚方案,多半是惩罚性的隔离与剥夺特权,例如:罚站丶罚蹲丶禁止看电视或禁止玩手机等。

没有父母天生喜欢打骂小孩,但因为欠缺更好的方法,以至於多数人仍宁可采取最熟悉丶最快速,又或者是自己唯一知道的方法—惩罚,来教养我们的下一代。

以阿德勒心理学为基础的「正向教养」(Positive Discipline,又称正面管教),强调不打丶不骂丶不威胁丶不利诱的教育法则,提供跳脱传统行为学派,以外在动机来改变人们行为的另一种途径。

《跟阿德勒学正向教养》书中指出,阿德勒相信,每个人天生都有想要寻求与他人连结的渴望,行为不当的孩子正是内心受挫的孩子,挫折感来自於「没有归属感」的信念,但这样一个最需要被鼓励的孩子,往往最少获得正向支持。换言之,改变行为的最佳途径必须由内而外,透过鼓励的内在动力,赋予孩子权力和责任,进而协助他们找回归属感与自我价值,改变行为背後的信念。

的确,「正向教养」需要的是一种思维模式的转变,首先必须放下对短期成效的追求,放眼於长远的目标;家长的责任在於教导孩子成为负责任丶尊重,具有解决问题能力的社会成员。惩罚或许能短期见效,但长远来看,会造成孩子的反抗丶报复丶表面顺服,甚至不再相信自己有价值。

以下综整《跟阿德勒学正向教养》丶《3~6岁孩子的正面管教》与《正面管教家长讲师培训指南》,提供给家长五大正向教养工具:


正向教养工具1:先连结情感,再纠正行为

「父母们不知从哪里得到的疯狂想法,为了让孩子遵守规矩,应该先让他们感觉到羞愧丶耻辱,得到教训後,才会做得更好?」「正向教养」创始者美国教育学博士珍.尼尔森(Jane Nelsen)提出精辟见解:「孩子在感觉良好时,会做得更好,大人也是如此。」

谘商心理师王嘉琪解释,有时候并不是道理好不好,而是家长与孩子根本没有处在同个时空,孩子在意的是「当下」想做这件事,而大人关心的是「未来」万一发生意外怎麽办?当亲子关系间失去连结,再多丶再好的道理孩子也听不进去。

有时候,我们必须先停止处理问题行为本身,透过情感连结,营造亲密与信任,疗愈彼此的关系;一旦重新连结情感,孩子能感觉被理解丶被倾听时,他才有可能倾听我们说的话。


正向教养工具2:建立彼此的「积极暂停区」

试想,今天你与另一半吵架,对方对你说:「我不喜欢你的行为,现在回到你的房间冷静,直到你有更好的表现。」此时,你会做何感想?会觉得「这实在太有帮助了,我感受到鼓励并拥有自信,迫不及待要做更好吗?」相信不太可能。过去大人最常使用的隔离冷静法,属於「惩罚性暂停」。「积极暂停」目的则在协助孩子找到一个让他们感觉更好的场所,获得自我调节,而非一个受苦与反省作为的地方。

不妨在孩子心情好时,与他一起建立专属的「积极暂停区」,让孩子决定这个区域要设在房间或是家中哪一个角落?以及决定这个区域的摆设,可以放心爱的娃娃丶绘本或画具等,甚至请他为这个区域取一个特别的名字。

当孩子受情绪困扰时,询问他:「如果去_____区,对你有帮助吗?」或邀请他到这个空间画画丶阅读绘本丶玩玩具,帮助自己平抚情绪。更重要的是,可以告诉孩子:「如果你需要我,我会陪着你一起去。」当然,有时大人比小孩更需要这个冷静的空间。当我们自己感觉快爆炸时,主动跟孩子说,我需要去我的「积极暂停区」一下,等情绪平复後,再来讨论如何解决问题。


正向教养工具3:让孩子参与

不要老是告诉孩子应该去做什麽,而要找到方法让孩子思考并参与解决方案,他们会愿意做得更好。对三到六岁的孩子,提供「有限的选择」及「给孩子帮助你的机会」,通常更容易获得他们的合作。

「有限的选择」,让孩子感觉被赋予权力,例如:「地板上有些玩具,你愿意和我一起捡起来,还是你自己捡?」要确保这些选择都是孩子年纪可以做到的事情,而且也是大人乐意接受的。当孩子想做别的事情时,可以说:「这不是其中的选择,你可以在A和B之间选择。」

此外,孩子通常对一个「必须服从的命令」容易心生抗拒,但对於一个「请求的协助」会较愿意做出愉快的回应。例如:催促孩子快点上车都不愿意配合,换个方式说:「我需要你的协助,你愿意帮我把车钥匙拿到车那里吗?」又或者是运用我们的幽默感与创造力,将容易演变成权力之争的事情变成一场游戏,例如说:「我们来比赛看看,谁先到妈妈的车那里?」就能化解不少亲子冲突。


正向教养工具4:一同建立日常惯例表

学龄前幼儿学习的最佳方式就是不断重复与建立规律性,带孩子建立日常惯例表,也有助於终结每日的催促与拖拉之争。每一件反覆发生的事情都可以建立惯例表,例如:上学的惯例表。带孩子脑力激荡从起床到出门上学前需要做哪些事情,决定每件事情的先後顺序与时间。家长可以拍下孩子做每件事情的照片,并贴在事情的旁边,或请孩子装饰自己的惯例表。必须将惯例表张贴在家中明显处,当他不知道该做什麽事情时,请他看看:「惯例表上,接下来该做什麽事情?」

美国正向教养协会认证资深导师丶台湾亚和心理谘商与训练中心院长姚以婷表示,当孩子对制作惯例表的参与度愈高时,愈会愿意配合执行,这也是让孩子从小学会管理时间与生活的好方法。此外,要记得,这是孩子的惯例表,不是大人的;家长应该让孩子体验依循惯例表後所获得的内在成就感,远比提供各种集点奖赏来得更有效。


正向教养工具5:鼓励而非赞美孩子

鼓励和赞美间有着微妙差异,却可以改变孩子的观点。举例来说,当我们称赞孩子考试成绩优异时,与其说:「你考到一百分,我非常以你为荣(赞美)。」不如试着说:「恭喜!你很努力,值得这个分数(鼓励)。」赞美指向的是结果,而且往往是以大人角度出发,唯有达成父母的期待才值得被肯定,容易让孩子成为「取悦者」;鼓励则看待付出的努力和过程,是以孩子为中心,无论能否获得好结果,只要积极参加过程,就值得被看重,能驱使孩子自我肯定。

「赞美孩子并没有错,但要小心不要总是只给赞美,」美国正向教养协会认证高级导师谢丽尔.欧文(Cheryl Erwin)比喻,赞美好比垃圾食物,容易上瘾,长久下来不仅造成虚胖,也危及健康;但鼓励却像是维他命,才能真正补充营养。

她也建议家长,多练习下面三种鼓励孩子的对话:

1.描述性的鼓励:我注意到/我发现______________。

例如:我注意/我发现到你今天穿了新鞋子。

这是最简单,却也是最常被忘记的鼓励,不一定要带入个人的评价,也不一定要刻意讲什麽好听的话,单纯是让孩子感受到他被看见了,有人注意到他的不一样,就能建立连结。

2.感谢式的鼓励:感谢你/谢谢你的________________。

例如:感谢你/谢谢你刚刚自己玩,让妈妈可以早点把事情完成。

有时,对孩子表达具体的感谢就是最好的鼓励方式,不一定非得要给奖品。

3.授权式的鼓励:我相信你会_________。

例如:我相信你自己会找到方法做得更好。

这种赋予力量的鼓励,会让孩子感受到更有力量。

事实上,天底下没有哪一种教养工具在所有时候或对每一个小孩都管用,我们必须在自己的教养工具箱中多装一些健康的丶非惩罚性的工具,有助於日後在面对孩子的各种挑战时,能先沉住气,做出正确的决定。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不要害怕孩子犯错,视犯错为最好的学习机会。许多错误的发生,归因於我们没有花时间训练与鼓励改善,只在激发对抗。孩子需要在安全的环境中,从错误中学习,才能真正学到不完美的勇气。

摘录自《邱绍雯 (小行星幼儿志26期)》

Our Cookies Policy Notice

Welcome to our website! We use cookies on our website to improve your experience. By using our website, you agree to our use of 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