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你有认真想过自己将来要干嘛吗?

青年学子对将来充满困惑是很正常的事情,因为「长大」要承担的责任太多了,但有时候,是不是因为太害怕丶或抱着依赖心态,所以不愿意去思考:「未来我想成为一个什麽样的人?」

作者:郭彦余(大写出版《同学,你只是不想太累》)

在生涯规划的课堂上,我常会让学生思考自己的未来,有时是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有时是透过作业的方式让他们去想。

「将来要做什麽,还有很多变数,又不是现在想什麽,将来就能实现,为什麽不能以後再想?」有一位坐在教室前排的学生,在我发下这项作业後,举手质疑这种思考未来生活作业的价值。

「现在所想在将来虽然未必实现,但至少比什麽都不做更能提高实现的机会,我们可以提早思考丶多方尝试,然後慢慢缩小范围,靠近那个我们想要的领域,趁着我们还年轻丶还是学生丶还有各种可能性丶尚未直接面对生存压力时,及早准备,才有更多时间培养所需的相关能力,如果只是等到出社会再来想自己要什麽,只是让自己在资源更少的状态下,处理被延後且恶化的问题,这样有比较好吗?」我说。

「好像没有比较好!」同学听完我说的话後,虽然没有很满意,但也不知道怎麽回应,语气充满无奈。

对这些青春无敌的青年学子来说,对将来充满困惑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他们对将来抱持着无关紧要或以後再说的态度,却是令人忧心的,因为这代表他们不关心自己的将来,或在乎当下的享乐远胜於将来;或是觉得这个议题压力太大,选择逃避,延後处理问题。不论是哪一种,所显示出来的被动与消极,都是值得担忧的。

没有想法,其实是没有认真想

「老师,我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麽?我没有想法啊!」另一位也是坐在前排的同学看着我发下去的作业单,紧接着举手发难。

「同学,没有想法也是一种想法,一种让自己可以合理停在没有想法的一种想法,你觉得自己保持没有想法这样下去以後会变成什麽样子?你真的有认真想过自己将来要干嘛吗?」我说。

「就真的没有想法啊!」这次换坐在後排的学生举手了,他附和前一位同学,说他也是没有想法的那一个。

「你只是为自己将来想要干嘛这个问题提供了没有想法,也就是『现在不要去想,以後再去想』的这个答案。也就是说,除了这个答案以外,你并没有认真去想其他各种可能的答案。」我回应道。

「就想不到啊!」他很坚持地说,好像没有想法是一种大自然现象那般理所当然。

「你有花时间花力气针对未来要做什麽这件事情做功课吗?你有去想自己喜欢什麽不喜欢什麽吗?你有去了解你喜欢或不喜欢的事情哪一项有可能会成为职业吗?你有想过你要做什麽工作以维持生活的基本开销吗?你有想过将来想要过什麽样的生活吗?你有想过如何培养过这样生活的能力吗?如果都没有的话,同学,那你觉得你真的有想过自己将来要干嘛吗?」面对这样理所当然的态度,我试着用更多的提问去松动。

「老师,想这麽多好累喔!有没有比较简单的作法!」这次换坐在教室中间区域的学生举手了。

「这本来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也没有标准答案,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力气慢慢寻找和确认,我们可以先从自己手边有的资源思考起,例如就学过的不同学科,或是接触过的各种领域,去想有没有将来想要做的事情,或可不可能变成未来的职业?」我试着表达对学生心情的理解,并引导他们往更具体的方向去想。

「如果都没有呢?」学生接着问。

「或者是反向思考,这些当中有没有你讨厌或绝对不想接触的,藉此缩小范围,慢慢聚焦。」我说。

「如果还是没有呢?」学生说。

「如果还是没有的话,在没有其他更明确的方向或喜好前,也不讨厌目前所学的前提下,先尽全力试看看,全心投入才会知道自己究竟适不适合。」我想起了很多学生,其实都过早下为自己下定论。

只想依赖别人,过得无忧无虑

「为什麽一定要尽全力?如果不喜欢不是就白费力气?」又有学生露出疑惑的表情举手提问了。

「因为能力和兴趣是透过後天的互动养成的,是可以培养的,只是需要愿意花时间和力气,特别是当我们没有其他明确的感觉前,其实不必舍近求远,可以先考虑手边有的资源,把它当为选项之一。不要在未尽全力之前,就先否定自己在某个领域的可能性,就急着放弃,寻找新方向,否则即使找到新方向,也可能很快就放弃了。」我仔细地分析着。

「如果这样做了,还是找不到自己想要的呢?」这个问题像是背後灵一样,不断重复被学生提出来,可见学生一直卡在这个问题背後的某个因素。

「那我们就要去想,我们真的有认真想将来要干嘛吗?还是我们只是在想,怎麽百分之百避开所有不确定的风险?我们要检视自己,是不是只想要活在过去或现在这种被保护的很好的状态中?其实我们的问题或许不在於找不出自己将来想要干嘛,而是在於我们可能并不想独立,只想要依赖别人,过得无忧无虑!如果是抱持着依赖心态去想的话,就永远找不到我们认为适合的答案了,因为我们会不断地找理由去推翻,合理化自己停滞在原地这件事,然後让身边的人,替我们承担起这份责任,舒适地过着不必长大的生活,然後榨光这些亲朋好友的养分。」

我想,「避免不确定性的风险」与「不想长大的渴望」大概是人们在思考未来时,最大的障碍吧!与其回避这个议题不谈,倒不如开门见山,直接面对。

听完我的回应後,没有学生再提问了。

我告诉学生,「兴趣无法单纯由内省发现,而是要透过与外界互动来激发」[注],我就花了整整八年,才真的敢说,自己适合从事目前的工作,对我来多,我是在尽全力的过程中,与真正的自己相遇,也因为尽全力,我才找到真正的自己。

当然,学生在我讲完这麽多之後,没有对我提出新的质疑,不代表他们完全认同我讲的内容,从他们交回来的作业内容中就可以发现,还是有很多人不认同我讲的,或者是不认为思考自己的将来是重要的,但至少,我起了个头,让他们开始去想,对我来说,就已经达到了预期的教育目的了。

转载自《亲子天下》

Our Cookies Policy Notice

Welcome to our website! We use cookies on our website to improve your experience. By using our website, you agree to our use of 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