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青少年沟通?请让孩子觉得被理解

多年来,在我所认识的许多(或许该说是大部分)有青少年的家庭里,大人小孩双方都会在「沟通问题」方面多所抱怨。他们全都认为,自己在与对方的对话中,感受不到自己被关注丶被倾听丶被理解。这种情况不仅一体适用於父母与子女,就连那些需要谘商或治疗的伴侣,也经常会发出此等埋怨。

之所以会造成这样的情况,背後其实存在着一拖拉库的历史原因。虽然在本文的脉络下,我实在不太愿意对此多费唇舌,不过我想还是简单地做一下提点:

  • 传统上,父母与子女间的口语沟通,是由父母提问或「访问」自己的子女,子女这边则努力做出一些符合自己年龄的回答。
  • 当父母想要与子女聊聊「正经话」,此时往往会流於一场说教意味十足的独白。
  • 随着民主制度在家庭与社会逐渐落实,人们的论述与谈判技巧也跟着精进不少。这两种能力确实都很重要,只不过,它们或许有益於争强好胜,却无益於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 父母丶教育家与老师,多半都轻视小孩的个人谈吐,而把重心放在培养「得体的」谈吐上。这项学习成效表明了,这不单只是多此一举,相反地,它还有害於小孩的心灵发展,以及紧密与自我连结的能力。

个人谈吐相对於「得体的」谈吐

虽说有礼丶得体的谈吐在社交方面相当重要,可是唯有当在小孩身边的大人同样表现出个性丶并且断然地鼓励他们也做同样的事,小孩才能发展并维护他们自己的个人谈吐。简单的个人谈吐公式大抵如下:

  • 我想—我不想
  • 我喜欢—我不喜欢
  • 我想要—我不想要

我的某个姑妈嫁给名流,因此我以前就曾被教导,不可以说:「我不喜欢洋葱!」而应该要说:「很遗憾,洋葱与我不和!」虽然这麽做可以让我增加出人头地的机会,但与此同时,我自己的个人谈吐却也受到了贬抑。

个人谈吐会让一个人在某些特定时刻,表现出有别於他人的情感与想法。由於它包含了个人本质与「肢体」,是以要比纯然出於冷静的头脑来得温热。它不仅让言者自在轻松,更让听者印象深刻。这是个人陈述的「可靠」品质。它的智能部分涉及到,形塑自我风格且同时体贴对方(特别是当我们爱慕此人或威加於此人)的意志。个人陈述所涉及到的,总是陈述者所说的内容,因此它从不是批评或教训。

特别是在友谊或恋情开始的初期,在我们找到个人表达方式之前,我们往往必须先经过漫长的寻找与尝试,因为这样的表达方式是在一个大范围的相互信赖过程中,逐渐发展出来。然而,相较於那些由於我们相信它们是我们的角色所属而吐出的废话,即便是那些不怎麽幸运的尝试,也更有益於巩固关系。

我并不反对父母「也」重视子女学习社交谈吐,毕竟,若能掌握它的确会非常地有用。可是我完全不乐见,父母剥夺了自己与子女发展并运用个人谈吐的机会。这会妨碍他们两者去和朋友丶配偶丶子女或父母建立紧密的关系,从而失去了能让自己全面感受到自己被关注丶被倾听丶被认真对待的机会。

「优雅」丶「得体」的谈吐其反面便是粗鄙丶庸俗的言语,大部分的父母会反对子女这样说话,倒也是情有可原。个人表达方式是另一种选项。许多父母都会对自己子女粗鄙的表达方式恼火,尤其是当他们自己在表达方面特别讲究。然而,当这两种表达方式发生摩擦,其实往往都是父母在不明究理的情况下起的头。当父母想要跟子女说些十分个人的事,可是却企图用「有文化的」丶「理性的」丶「政治正确的」方式来表达,便会发生这样的事。万一发生了这样的事,空间里必定弥漫着语带保留的批评丶指责与教训,而这些在儿童或青少年的耳里听来,反倒是既粗鄙又庸俗。

「优雅」丶「得体」的谈吐其问题出在一项事实:它完全不适合用来解决个人及人际的冲突。倘若硬要采取这种方式的话,到头来只会让许多父母不禁感叹:「这件事我们谈了不下一百次,但就是没有用!」在夫妻之间所引爆的这类冲突,也同样会在亲子之间重蹈覆辙。

因此,「冲突交谈」往往不太受欢迎,而这是对的。倘若人们彼此交谈了半天却什麽也没说,这无异是在浪费时间。(只要这场交谈并非社交对话,因为社交对话的意义就在於展现客气与礼貌。)

摘录自《找对方法,与你的青春期儿女对话》
>>>>>

Our Cookies Policy Notice

Welcome to our website! We use cookies on our website to improve your experience. By using our website, you agree to our use of cookies.